关于儒门传承

作者: 过客闲话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10:51 被阅读121次

          牵强附会、不求甚解是假大师们的共性!(又是他——南怀瑾南大湿)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儒门传承的学界主流说法基本上是:孔子传曾子(後世称宗圣),曾子传子思(即孔伋,孔子的孙子。後世称述圣),子思传孟子(後世称亚圣)。

           孔子传曾子,属实。但此处的“传”也仅仅是就教授而言,彼此是师生关系。若说心法则难免牵强。孔门四科均有优等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而曾子均不在列。不仅如此,夫子对自己的学生也是有背书的!《论语*先进篇18》有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鲁”者,钝词。就是不灵利吧。           看一则《礼记*檀弓上》上的记载即可知曾参的确如夫子所言——“参也鲁”。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曾参与子游同闻夫子之言,他理解得是“丢了官最好赶紧变穷,死了最好赶紧腐烂”。不在场的有子则不认可这是老师的观点,曾参却可爱的坚持是亲自听老师说的,有子依然说这不是老师的观点,曾参便拿出证人——子游,说老师说这话时子游也在场,有子说,即便老师说过这话也是有所针对才这样说的。经过子游一番解释,曾参终于明白,但依然纳闷儿不在场的有子是肿么知道的……曾参的“鲁”可见一斑了吧。夫子会把曾参定为承接衣钵的传法人么?如果孔子曾经要找一个传法人的话!

           若说心法,则是孔颜心法。遍览夫子言论,从未批评过的弟子就是颜回,甚至夫子曾经兴奋地像个孩子似得要给颜回打工(也是实在不知道肿么表达那份心情了吧)!  ——“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老师要做学生的粉丝,可见孔子对颜回也是崇拜的不行不行的了……(孔子生于前551年,长颜回30岁,长曾参46岁。)由此可知,孔子传曾子,说得过去,但也仅是就教与学层面的师生关系而言,若说心法则显牵强!

          曾子传子思,可疑。(子思生于前483年,少曾子22岁。孔子没时子思5岁。)一个是当时孔子高足颇多,孔伋是否专师于曾子也未可知,老师的嫡孙,谁不愿意教两手啊;再就是从其他文献资料看到孔伋与曾参对话的口气和内容,却很像子思在教导曾子。所以,两人衣钵相袭的关系也很可疑!

            子思传孟子,荒唐!子思(前483——前402年),孟子(前372——前289年)。也就是说孔伋死後30年,孟轲出生,俩人连面儿都见不到,也就是子思到死都不知道30年後会有个叫孟轲的诞生,又怎么会传他什么道呢?所以不可能有师从关系!至于改说师从子思的门人,就没啥意思了,因为也是没名没姓的这么一说,即便师从的是子思门人,也很可能是泛泛之徒。其实图慕虚荣的人喜欢这样思考,高人总得师承另一位高人,高人也总得有同样程度的高人传承自己的毕生绝学!好像只有圣人才能教出圣人,圣人必须要有圣人教出来!可现实却总是打了这种思路的脸!——圣人的老师一定不是圣人,圣人老师一定教不出圣人徒弟!也就是说:成就是师生授受双向作用的结果。子思传孟子之说,没啥说的,纯属扯淡!

           从孔子到孟子,都是各自在自己那个时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理念上有承袭关系,但客观说更主要的是一种影响,而不是不加判别滴宗教般的囫囵接受。比如: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孟子却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可见从孔子到孟子还是有很大变化的。孔子崇仁,所以温文尔雅,使人如沐春风;孟子尚义,铁骨铮铮,令人如闻战鼓!他们都是汲取了中国文化这颗参天大树的营养成长了自己;同时,自己也成为大树的一部分。

            老子的老师、孔子的老师、孟子的老师、鲁班的老师……好像都不确定甚至不知是谁了,还是那句话比较有道理——圣人无常师!有没有师承关系都可以,关键是要实事求是。传递错误知识,弄虚作假,距离欺世盗名就已经不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儒门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sz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