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糟粕,连人民日报都在关注,你还让孩子读吗?
弟子规近年来多听到这样的声音:《弟子规》是封建残留,把孩子管傻了,制约孩子的发展方向。
《弟子规》蒙学是启蒙的,孩子如果只学《弟子规》,会培养孩子奴性,不符合现代发展观等等。
弟子规看这副图,易经是根,是群经之首,所以易经是最先要读的。
弟子规还是弟子规,而当今中国人的思想已经“解放”了,不愿被束缚,教育孩子不愿对其制约,提倡释放天性。
我只想引用一位幼儿心理学家的名言:无论你今天相信并使用了哪种教育理念,不要在20年后把教育失败推给别人。
弟子规全文1080字,几乎每段都有“勿”字,让人觉得教条。
可是这个世上到处都是规矩,国法家规都有不可以做的事,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掌握“度”。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唯唯诺诺,父母让干嘛就干嘛,没有自己的主见。
可文章后面还有“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所以这里压力大的不该是孩子,而是父母。
为人父母要知道自己哪些事可以给孩子“建议”,哪些事需要商量,哪些事不可以命令孩子。
否则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时,会礼貌的回绝。
这种家庭环境又怎么会存在压迫和唯唯诺诺?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有人觉得这句话把父母神话,父母喜欢什么就要做什么,不喜欢什么就不能做。
实际上这也是在提醒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导孩子,你的不良嗜好会让孩子学到,你要给孩子做榜样。
而孩子要做的,是感恩,是对父母无尽的爱。
如果只是为了顺从,孩子不会快乐。
如果是真心觉得父母不容易,用心爱父母,那他所为父母做的一切都会觉得很有意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猛然听起来,长辈享有至高无限的权利,可是细细品味,孩子对任何人都是尊重和感恩,并不存在阿谀奉承。
也有提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并不是让孩子一味的节省,而是根据家庭水平,穿着得体,不去追求舍不得用的奢侈品,也没必要委屈自己。
这个度,当今多少人都做不到。
当然也有“迂腐”的情节,看家长如何理解,比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遇到长辈,如果孩子正在骑着小车子疯跑,或者正在跟朋友玩的开心,
也应该停下来主动跟长辈打招呼,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总不能假装看不到,等着长辈先叫自己吧?
长大之后,路上开车偶遇长辈也应该停下车来打招呼,问一问需不需要捎带一截,如果不需要,目送长辈离开。
这种为人处事的细节,长大没人教的。
弟子规中有解释: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简单的说,没有好的品德,学知识也不算有用之人,有了好的品德而没有知识,容易被谎言所蒙蔽,人云亦云。
还有质疑这个文章的作者并不是知名学者,文章写来是给市井之民读诵的,所以不适合孩子。
只要文好,作者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写给谁的又有什么联系?
这个年代还以出身看学识,才是最可笑的迂腐。
马云说的都是经典,收废品老大爷就不能是扫地僧?
弟子规流传至今,其中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传闲话,不随便动别人东西,不轻下承诺,不轻视他人等。
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引,必要时可以先看看《父母规》。
否则,背不背学不学又有什么意义?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减少浮躁气,提升人的高贵气质,为自己和家庭积福。
感谢您和我们一起弘扬国学,一起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