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推荐了他的逻辑启蒙书,即文森特·鲁吉罗的《超越感觉》,书里说人的出发点(视角,perspective)会影响人的思考和判断,人大抵会经历以下四个过程: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我不咋滴,你也不咋滴
I'm not OK, and you're OK我错了,你是对的
I'm OK, and you're not OK我是对的,你错了
I'm OK, and you're OK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比如小孩子,还有某些认知处于婴儿阶段的成年人,都会有那种,我不好,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来安慰自己。等到稍微长大一点,特别是面对家长或者老师这类权威时,会表现为我错了,你是对的。等学习和见识再多一些的时候,会生出一种我是对的,你错了,喜欢与人争对错。等到真正成熟的时候,会发现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人就会过得比较平和,获得幸福,而且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上。
完全能有我挺好,你也挺好这种观念的人,为数并不多。大部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偶尔能达到第四阶段,也是混合着第二三阶段的。
那怎么能达到第四阶段呢?
李笑来老师说他是到了42岁的时候才真正达到这个阶段,他发现可以从每个人的身上看到的好的一面,原来这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没有坏人。当然他也说,有可能是因为42岁的时候他已经财富自由了,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了。要财富自由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话,确实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四阶段。
但是一旦这个观念变成了你脑中的知识,形成你的思维的一部分,长成了你新的神经连接,我们至少知道当我们徘徊在第二第三阶段的时候,还有更好的观念可以借鉴,减少我们很多的内耗和痛苦,不用在比较中患得患失,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当你的心态足够好的时候,你可以从身边所有人的身上都能学到不少东西。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第二第三阶段时,可以启动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而不是别人的不好和对错上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我可以去看看别人做对了什么,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通过这些经验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成长?
见不得别人的好,通常也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的不好,证明自己并不重要,成长最重要,若是我们成长了,便是最好的证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