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教师只爱事业,他会是一位好老师;如果一位老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他会是个好于读尽天下书的教师,但他既不会去爱事业,也不会爱孩子;如果一位教师把事业和对学生的爱集于一身他才是一位完美的教师。”列夫托尔斯泰说。
怎样去爱学生呢?
我的思考:
首先,我们明确自己是个教育者,虽然不少班主任自嘲又当爹又当娘,但在心里要把握住阵脚。尽量从教育者的专业和情怀出发,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走近每一个独特的孩子,给予他(她)独特的“关爱”。
这里的关爱不是指向生活和情绪上的呵护或是顺从,而是明确教育的目标,不懈地给予教育信任与专业引领。
从观念上说教育引领,搬来歌德的话:“只有当共同的观点、意念、向往把师生结合在一起时,教师才能成为儿童、少年和青年的真正教育者。没有崇高的心灵和信念,便没有心心相通的途径。”
师生相处大多短短一年,从哪儿快速地树立这么些的共同呢?
1.个性
“首先,要使教师在传导到学生意识里去的思想中表现自我,要使学生的心接触到的不是冷冰冰的道理,而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活生生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
所谓“个性”,“取决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已成为他铭记于心的个人信念,这一点也取决于教师的一般修养、博学和科学视野的广度。”(苏霍姆林斯基)
“个性,就是不断进取,保持新鲜,就是比别人强。”下午课上,我这么对学生解说。
他们纷纷点头,表认同。
2.克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合法的愿望和兴趣”,比如在宿舍熄灯后躺着睡不着说句话,能怎么样?还不让人说话了?将人权置于何地?
“但大部分同学的合理合法愿望是什么?”
“能睡个好觉,不被打扰。”昨天晚上,有说话现象的宿舍成员答道。
“我们合理合法的愿望和别人合理合法的愿望有了冲突,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唯有克制,约束。”
他们默然。
“如果想要以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自由,那么宿舍是不适合你的。”我停了一下,“山洞!对,山洞!最适合!”
听我这么说,他们表情更严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