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至永州(今湖南零陵)任司马,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心情极为苦闷。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与僧侣交往频繁,以求解脱内心的苦闷,寻找精神的寄托。《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反映了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对禅宗的领悟与追求。
开篇即以清晨汲井水漱口、拂去尘衣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既是对身体的清洁,也是心灵的净化,预示着即将进行的禅经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贝叶书”指佛经,因古代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经而得名。此句描绘了诗人手持佛经,悠闲地走出东斋,开始阅读禅经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禅学的热爱与追求。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这四句深入探讨了禅理。“真源”指佛教所追求的真理本源,诗人认为它难以直接把握;“妄迹”则指世俗的虚妄追求,为世人所热衷。诗人希望通过禅宗的遗训(遗言)来领悟真理,但又感慨于如何才能真正地修养心性,达到成熟之境。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这四句转而描写超师院的环境,以静谧的庭院、青苔覆盖的深竹、日出后散去的雾露、被露水滋润得如同涂过油脂的青松,营造出一个超然物外、清新脱俗的禅境。这样的环境不仅映衬了超师的高洁,也暗喻了诗人内心在禅理熏陶下的净化与升华。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结尾两句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通过禅经的阅读与环境的感悟,达到了超越言语的淡然境界,内心因领悟而充满喜悦与满足。这不仅是对禅宗的深刻领悟,也是诗人个人精神世界的升华。
全诗将清晨读经的情境与禅理感悟紧密结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寓理于景。用词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汲井漱寒齿”、“苔色连深竹”等,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意境。在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同时,深入探讨了禅理与人生哲理,引人深思。从准备读经到环境描写,再到禅理感悟,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不仅是一幅生动的晨读图,更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禅诗,展现了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寄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