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文):布鲁克林有棵树
书名(英文):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作者:Betty Smith,1896—1972,德裔美国人,出生和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
推荐语: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豆瓣评分:8.7/10
豆瓣评分
前天我在阅读另一本书时,里面提及到《布鲁克林有棵树》,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其梗概,很有兴趣,昨天就花了两个半小时一气呵成地读完了(包括写笔记)。全书大概430页,估计不到20万字。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本书,我连其前言后记都不放过,果不其然,单凭首尾就可以对其内容和主题有了大概的了解,读的过程也让人非常感动!不出意外的话,这本书应该可以列入我的年度最佳小说阅读榜单前三!
这是一部成长型小说,英语里称作coming-of-age novels,同类型的还有《麦田里的守望者》、《安琪拉的灰烬》、《绿山墙的安妮》等等。全书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面镶嵌了很多很多小故事,它不仅仅展示了作者的思想,也给读者传达了和思想同等重要的东西,比如情感和美,让人无比地感动。与此同时,这部小说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等等,还斩获过奥斯卡大奖(1945年)。
作者贝蒂·史密斯是名女性,书中所提及的纽约布鲁克林就是她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而故事本身也很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作为读者的我从未去过纽约布鲁克林,但是这部小说让我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扑面而来的属于那个时代的布鲁克林生活画面,译者更是称其为布鲁克林的完美写照。那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但人们的生活依旧很充实。作者贝蒂曾说:“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主人公弗兰西出生于20世纪初的布鲁克林,一片安静的乐土,但自打她出生起,原本应无忧无虑地幼小的她却要应对生活的艰辛,体会成长生活中的千滋百味,出生就病恹恹的她并不受家人待见;她妈妈偏爱她弟弟;深爱着她的爸爸却是个“酒鬼”,英年早逝;家境贫寒,在学校受尽了鄙视等等。但很可贵的是,她的成长过程始终带着那份永不被抛弃的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直至人生的另一扇门为其打开。
今天的布鲁克林大桥这本书主要展现了该家族女子的坚强,从玛丽(弗兰西外婆)到凯蒂(弗兰西妈妈) 、茜茜(弗兰西姨妈)再到弗兰西自己,她们身上都无一例外展现了女性坚强、独立、能干的一面。与之对比的是,这个家族的男性比如痛恨一切痛恨所有人的外公、柔情似水的酒鬼爸爸、软弱无能的姨父等等。用现在的话讲,有点female chauvinism(“大女子主义”),虽然我不赞同,比较具有讽刺意味。具体来由可见书中某些章节段落,部分如下:
“不过老国家没有的,这里有。别看这里苦,什么都不熟悉,可是这里有——希望。在老国家,人再努力,顶多也就做到他父亲的水平。如果父亲是木匠,儿子搞得好也是木匠,不会变成老师,牧师。他或许有进步——但是只能达到父亲的水平。在老国家,人属于过去。这里人属于未来。在这片土地上,人要是有颗好心,肯老老实实做事,不走邪路,都能达到自己的水平。”(玛丽)
“妈妈,我还年轻。妈妈,我刚满18岁。我还有力气。我会努力做事。不过我不想孩子长大后,只靠力气赚钱。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她的命运呢?从哪里下手?”(凯蒂)
“秘诀就是读书写字。”(玛丽)
约翰尼(弗兰西爸爸)知道自己完了,他心服口服。凯蒂不愿意接受,她老的自我在哪里结束,新的自我就从哪里开始。
她的温情为能干取代。她放弃了梦想,直面惨淡的现实。
卡凯蒂有种强烈的生存欲望,这种欲望将她变成一个斗士。约翰尼渴盼名垂千古,结果却成了百无一用的空想家。这就是两人的不同之处,可是这样两个人却深深地爱着对方。
电影《布鲁克林有棵树》剧照小说中有段让我产生很强烈的共鸣:“一个通过自己艰苦奋斗走出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超出这个环境之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落下来的人充满了同情,充满理解。”现实中,这两类人我曾都遇到过,而对于他们不同的举止,也让我学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悲悯情怀。人们可能会有同样的经历,但不一定有同样的心态。我越是长大,越发现,还真的未必所有人对与他人(曾经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有着同情和理解,有些自己明明也是穷苦出身的人缺以践踏他人的尊严为乐,把过去的自己的形象全然抛之脑后。这种人其实是很心虚的,表面看他们看不起那些人,其实从深层次讲他们是看不起过去的自己,甚至将其当做人生的一个污点,而人的出身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吗?在我看来,这种人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层次,他们的内心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时空,还假装不让别人识破。挺可悲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作者对男女不同的察觉很透彻。她在书中说,很多女性的共同点就是生孩子吃过大苦,然而这条原本联系她们的一起对抗男人世界的纽带,却因为生孩子的痛苦而让她们的心灵和灵魂缩小,因此她们凑在一起践踏别的女性,只有凑在一起做坏事时才显现她们的忠诚。而男性不同,他们或许因为相互仇恨而团结起来一起对抗世界,对付任何一个让他们倒霉的女人。同样作为女性,作者的观点看上去的确显得很糙,但是即使在今天社会这种场面也处处可见,而这些也不能归咎于个人过错,跨越性别界限去做出一些改变也实在不易,不过我也认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为此做点事情,多给予她们一点爱,也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让爱的力量去充实原可能缩小的心灵和灵魂。毕竟,从长远的角度看,男女任何一方有了致命的弱点而得不到关心和解决,对任何一方都不利。
这本书以“布鲁克林”+“树”来取名,也是浓缩了全文之精华。布鲁克林,不仅仅是个地名,主人公出生成长的地方,小说中大大小小故事的发生地,它也逐日演化成人生早年贫困、邻里生活、青春本身的象征。一棵树,它更不止是一棵普通的树,它是一种少有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的顽强的树,取名为突椿树(Tree of Heaven,天堂树);更重要的是,“树”是主人公的化身,她和这棵树一样,出身于穷困之中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而正是这种拼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弗兰西才能超越前人,直至实现家族的美国梦。
电影《布鲁克林有棵树》剧照小说结尾又重新回到标题上,对那棵树展开了描写,又一个点睛之笔:
她看着下面的院子。那天堂树的叶子,过去像一把把小伞,在太平梯四面卷曲着,环绕着,衬托着。可是那些家庭主妇抱怨树的枝条,和她们的晒衣绳缠在一起,于是房东派来两个人,把树砍了。
可是,那树并没有死···没有死。
在那树桩上,又发出一颗新树来。新的树干沿着地面长,一直长到没有晒衣绳子的地方,然后又蓬蓬勃勃地向天空长起来。
那棵叫做安妮的树,诺兰家一直浇水施肥,却病了,死了。而院中的这棵树,它被人砍掉了,被人堆在树桩边焚烧了——他们希望这树连同树桩一起烧掉,化作一团篝火——可是这树居然活了下来!
它活了!什么都摧毁不了它。
她再一次看着太平梯上读书的弗洛德·文迪。
“再见了,弗兰西。”她低声说。关上窗户。
结尾最后两段,很普普通通的一个场景,物是人非,仿佛让人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弗兰西小时候在太平梯上读书的场景,那也是她小时候唯一的闲暇与快乐,也是丰裕她精神世界的唯一东西,使其超越了日常的困顿。“穷人是怎么快乐起来的?他们的快乐是那么少,所以当他们拥有的时候,就千百倍去享受,以至于你给他们一棵臭椿,他们也能看到天堂。”快乐还真的不止是由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的,而对快乐的珍惜和抓紧机会去享受,也格外重要!
电影《布鲁克林有棵树》剧照这部小说曾经在二战期间被很多士兵带上战场,如今看来,我相信它真的能够给士兵们很多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的希望,让士兵们一时间能够忘却战场上的硝烟和枪声。
它不是一以贯之的鸡汤小说,但依旧有着淡淡的励志色彩。故事虽然发生在艰难时期,但是布鲁克林依旧有着一群非常好的亲人,亲人之情无比温柔的亲情,让我备受感动。再加上作者朴素的文笔,勾勒了日常各种接地气的画面,让读者产生很强的共鸣,也让我们无比享受这个阅读的过程,仿佛和曾经的自己对话。阅读此书,真的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