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和成人根本的不同、也是高于成人的地方,就是婴儿时刻在成人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就像成人习惯了光线的明暗,他们想象不到婴儿看见明暗相间的光线所产生的快乐。
2.我们是由这些部分——结构组成:身体的、情绪的、感觉的、心理的、认知的、精神的。这是我们内在的环境,是我们的一个系统,但不是我们的核心,核心是我们的精神胚胎。儿童要依靠精神胚胎,并借助于这些结构,创造一个自我,所以,完整的成长的核心点在精神胚胎和自我。
3.完整的人,是指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自我)在生命的中心,她和内在的环境——身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连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一个流动的身心灵的复合体。
4.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是这一生命系统的中心。这个创造自我的里程就是一个完整成长的过程。
5.孩子如果在身体上受到束缚,他身体上的畏缩和紧张就会导致他心理上的畏缩。只有身体可以被自由的支配,他才会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他的肢体才是柔软的、开放的和接纳的。
6.正常儿童的身体具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也就是说,儿童的内在对环境是否对自己造成威胁,有天然的警觉和觉知力。
7.0~3岁的主题是唤醒身体的每个部位,副主题是孩子用身体发现、创造出内在的情绪、感觉、些微的心理和认知,这些被交融在儿童的身体活动里。
8.童年时期对自己内在环境剥离得不好或者辨识不清,那么成年后就会在各方面与他人共生,也就是依附他人,并迷失自己,失去内在的独立和稳定。
9.儿童在6岁以前,年龄越小,其身体活动越不受限制,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然天成。但7岁以后变化就悄悄到来了。孩子开始用已经成形的意志支配自己的身体,身体要开始接受认知的领导,并反应、协调认知。心理压力一旦出现,身体的表现便不自如了。
10.3~7岁的生命发展主题是:协调和联合身体的所有功能,全面地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世界。到了7~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参与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在游戏中使用意识。
11.如果能在持续性的喜悦中生活,人就会逐渐地产生稳定的幸福感、快乐感。同样,如果能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12.愤怒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儿童用以保护自己、维护和争取自己心智成长的权益与机会的工具,而在后来却成为互相不理解的代言。
13.【情绪共生】婴儿不是认识到妈妈的情绪,而是和妈妈的情绪共生,也易于和其他成人的情绪共生。在儿童期,和妈妈共生的首先是情绪,这使得儿童对情绪有着天然的敏感力和觉察力。儿童凭借这种敏感和觉察能力,来判断成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由于儿童过于弱小,生存是儿童潜在的本能愿望,所以对情绪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依此来防卫、保护和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儿童一面努力剥离着共生的情绪,另一面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成人内心世界的觉知,这就是生命的智慧。
14.如果你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你就拥有了两种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绪,自己情绪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拥有你的情绪,就如同你拥有自己的身体一样,它是你生命的动力、调解者、滋养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产生联结的天使和使者。
15.我们必须注意到,感觉、知觉、名称:词汇等这些都不是概念。概念是幼儿心中自己创建的归他自己所有的抽象的东西。概念是幼儿内心发展中出现的特异的东西,它是思维抽象生成的,是思想的元胞。我们不能给孩子感觉和知觉,我们也不能给孩子概念,但我们可以给孩子名称和词汇。
16.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的过程中统合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分离则会导致一个和自己的生命不融合的虚假系统,它的本质是一个人的身、心、意的分裂。
17.儿童自然不能把世界生吞活剥地吞进自己的生命里边,装进的模式一定是先经由感觉系统的作用,各种感觉产生着不同的东西,这些又会产生情绪的愉悦或者痛苦。这是感觉完成的。内在的驱动力使儿童不断地重放这些感觉的结果、情景和图片,不断地回味,重复感觉……这些实相就在这样反复的涌动中转化为零散的、纷乱的意识。——这种把具象的、实体的转化为情景的、影像的、记忆的,然后在内在再逐渐消化、转化为意识的散乱的活动,我们称为心理活动。
18.感觉是发现,情绪是释放、调整和支持,心理是转化和接纳,认知是组织、分析、整理、整合和探索,精神是升华。所有这些组成一个链,同时它们又彼此交融和支持。
19.对儿童来说,早先这种心理和语言的分离状态似乎是清楚的。但如果常生活在其中,就会开始不明,内心活动、情绪、感觉、心理需求和认识、思维就会各自逐渐分离开来。这就是分裂。分裂开来的人,他的意识碎片——心理活动——不断地滋生着,不断地累加着,不断地重复制作着,而认知没有时间和空间来统合和整理。
20.世界上只有这两种力量(?)它们的差别在于,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对人、事、关系的掌控上,也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对内在的觉知和建构上。后者就拥有了和万物一体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自我安住其中。
21.认知的过程应该是这样:本能的兴趣——感觉(感官)——知觉——经验——知识(用心智加以组织整理,概念)——内在的有序系统(概念群)——对未知事物的兴趣(新一轮的认知开始)——基于经验、以前的概念、以前形成的理智:判断及辨认的兴趣。
22~26是因为内容不见对简书的日渐嫌弃
27.

28.
教育的历程是一个自我创造的历程,自我创造的历程需要足够的时间。不是老师讲解过程,告诉答案;而是老师设计情景和事件,让孩子自己感觉,自己转化,自己提取,自己整合。这个过程一定是缓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