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到“表现型”与“进取型”人格之辨时,真是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从来没有那么自觉对号入座过一个身份,很少那么羞耻惶恐危机感爆棚过。以往总是在意别人目光,总是卑微的关注着一些并不相关的人和事,为了维护他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伟光正形象给自己树立无数壁垒,小心翼翼的做着不会被指责的事,或者为了不错就压根不去做……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感情和时间,也不知道错过了多少机会。现在想想也不大明白那时候为什么那么重视别人评价,又不会少块肉多长只角的。
进取,这个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再寻常不过的词,在我这个尚未进入社会,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眼里,又一次惊起波澜,真是惭愧。习惯了麻木地被灌输,习惯了考前的通宵突击,习惯了被“安排”好的学习日程,发现自己活的像个植物人。生活中的张力,日常活动的兴奋点,好像被过滤掉一样,一潭死水。读书仿佛也只是扫字,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真是被我糟蹋的淋漓尽致。
而现在,终于的终于,发现不能再这样骗自己,不能再去浪费生命。作为一个学生,自学这项基本技能,无论如何要让它在自己生命中登堂入室。
积极主动
以使用为导向
刚到新环境读书的时候总有生无可恋的感慨,同样的阅读任务别人拿母语来读而对于我却是“外语”。总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输入-翻译-理解”的过程,费心劳神挫自信。那时候真是心里各种不服,但又不得不做。可现在一个学期过去,心里真的有点爽,对,有种收获的快感。满足感的不断提升的确可以促进状态变得越来越好,而且还会有持续追寻更好的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正是所谓的“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
其实这在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释那些成功学的不可粘贴性:动不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且不说你的“成功”所谓何物,你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情况,若真是已经到达山顶,在山顶俯视与在山脚下仰视怎么可能同样视角?已经得到和还在摸索怎么可能同样心情?所以只能是靠自己,自己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摸索。倒是那些失败的案例可以借鉴:因为有些错误真的很有代表性。
善于运用网络
互联网在提供学习资源方面真的是无可取代,而且Google的强大让人在寻找资料方面省去很多麻烦并且经常带来惊喜,总会发现一些很好玩的网站。
墙外的互联网让人突然觉着网上真的很有意思,以前上网只刷刷微博看看综艺真是浪费行情。总有很多人做着很多有趣的事情。有时候看看ted什么的真是有种自己简直山顶洞人的感觉,瞬息万变来形容当今世界真的是很恰当。被同路人抛下,没有一点点防备。
积极思考
阅读是启蒙
有时候总是依赖性颇强的企图在书本中找到事情的解决方法,然而物是人非怎么可能有相同的方案和相似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类比而不是复制:没有那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
“专业”隔断作茧自缚
大学之后总有人以各种隔行如隔山的言论拒绝着很多机会。可是在选择这个专业之前不也是一张白纸么。只不过是写过一张之后再去描绘另外一张,为什么不给自己多几张纸?况且,知识哪有想象中的那么孤立。
另外,熟能生巧,信手拈来是表象,熟练是练出来的熟练。
规范 process
化零为整化整为零,将问题解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 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在习得“最少必要知识”之后,在开始学习病应用的时候,积累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论是很能提高效率的。必要的“学院派”风格事半功倍。这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而且在普适的方法论之上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愉悦且高效。
输出
留下曾经的思维轨迹,不论是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在事后回首,都是财富。 写作过程中思路梳理并没有想得那么顺利,尤其是对一个发散思维的人来讲,一不小心就跑偏。逐渐拉回自己,逐渐回归主线或是确定主线的过程会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系统完整的讲一遍是双赢的事,教学相长。
敢写敢删
在写论文的时候就有那毛病,感觉要删点自己的文字真是割肉般的心疼,虽然对论文百般吐槽但在删改的时候真的是怎么都疼。归根结底是脑子里东西不够,憋不出来什么大作,只有血泪。其实本来水到渠成的输出跟“憋”这个字也没几个关系。
如果真有积累,写得出来,会乐于删改,因为会有的更好的出现。哪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的好文章,修改必不可少。
准确比抖机灵重要太多
写作都有自己的风格,因人而异。“岁月静好”的文艺舒缓,“噼里啪啦”的一吐为快,“云淡风轻”的娓娓道来都是表面,重要的在于展现的思维逻辑和表达的观念。买椟还珠挺浪费行情的。比如有时候的所谓“古风”很是让人难堪,因为那根本不是“不俗”,那只是“不通”。
还有,提醒下自己不要在正经输出的时候不经大脑为一时之快而满嘴跑火车或是变身唐僧,好歹是个学生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