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丁雪梅老师《素材效用最大化---议论文备考策略之素材积累》一课后的认识与思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所有的语文活动中,作文是最能够直观,全面地体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是学生语言能力及品质的体现。
但占高考语文成绩半壁江山的作文却是我校学生共同的弱点。所写作文远远不能达到以上要求,原因有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学生读书少,积累少。但是已经时至高三,再让学生阅读整本书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扩大积累,丁雪梅老师的研讨课《素材效用最大化---议论文备考策略之素材积累》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高三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各种素材琳琅满目,我们如何做到把有限的素材积累发挥最大的价值,丁老师告诉我们,同一个材料,通过我们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不同程度的分析,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内涵,从而应用于不同主题的作文。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老师多训练、多指导,让我们的学生扩大视野,发散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
听完这节课,也触发了我对目前我们高三语文组作文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观察近几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题型,我们会发现基本都是任务驱动性作文,有明确的任务指向,而这个任务又是在特定的、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完成。而且,高考作文从来不避社会热点。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要有情境意识,体现在作文中就是要注意人称,注意文体。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注意去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指导学生思维升级,丁老师的一材多解就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同时,我也总结了一些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题目本身就有很强的思辨性。其次,我们要搜集整理大量的时文打印给学生,尤其是那些热点的,思辨性很强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别人是如可思考分析问题的。还有,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懂得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和思想,比如孔孟的仁爱,老庄的自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凡是从在即合理。还有一些概念,比如轴心时代,皮革马利翁效应、丛林法则等。通过这些训练,对学生提高思维品质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素材积累的量。
作文教学需要细致耐心,循序渐进地有效展开,感谢丁雪梅老师的课可操作性很强,打开了我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