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
30天,30篇作业,被教练置顶11次,被Sophie点赞1次,获得班级总分并列第一。
这个结果我从头发到脚指头都没想过。
这一刻突然意识到,我不做第一名已经很多年。
感谢这次学习,让我重温了第一名的光环。
接下来的内容跟题目无关,如果你看下去,会收获一份复盘八步骤。
第一步:回顾目标
第一天,我乖乖地拍脑袋写目标了。站在第1期的总结上,这次写起来很流畅,也就十分钟的事情就考虑清楚。
1、不拖延:每天18点前完成打卡作业。
2、不敷衍:认真学习,争取3次置顶。
3、不脱节:把学到做到,按计如期输出文章3~4篇。
第二步:结果比对
要点:结果比对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差距,而是为了发现问题。目标是希望达成的,结果是实际做到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1、不拖延:每天18点前完成打卡作业。
——5天做到。
2、不敷衍:认真学习,争取3次置顶。
——11次置顶。
3、不脱节:把学到做到,按计如期输出文章3~4篇。
——3份。
小结:目标1败下,目标2翻3倍达成,目标3达成。目标达成率是70%。
第三步:叙述过程
在第2、9、20、22、29天,我做到18点前完成打卡作业,其中第26和29天做到上午8点前完成。
置顶的作业,分别是第2、6、9、11、18、21、22、24、25、26、29天,第26天的得到Sophie老师的点赞。
文章输出,一份是三水故事,一份是城管职业介绍,一份总结复盘。
小结:才发现,细节太少,关键点,巅峰时刻、里程碑也没能记录下来,回忆无力。
第四步:自我剖析
要点:从可控和不可控来看,自身努力与否是可控的,外在环境造成是不可控的。
1、关于不拖延。
因为第1期老是拖到截止时间才急急忙忙地做作业,虽然也有4次置顶,但是背负了一天的压力非常难受。
于是我希望自己能早早地卸下这份做作业的压力,便制定了18点前完成作业的目标。
一开始想着早上第一时间看题目,利用早上的时间写,后知后觉发现一周里有6个早上有会议,而工作日里会议结束就要拎上女儿去上班。所以早上做作业的愿望落空。
这次很多作业需要看视频,上班时间看不合适,落空。
中午带着女儿吃饭、讲故事、午休等,再次落空。
晚上做饭、瑜伽等,一晃就到了夜里八九点,于是我的打卡基本都在洗完碗后跟警察先森申请出来的。
其中,会议、上班,这些都是我不可控;和家人一起学习,申请作业时间,是可控的。
2、关于不敷衍。
时间不够的时候,我不仅一次萌生出“要不这次就凑合一下吧”的想法,但是我想到我这个目标,我就跟自己说,既然选择就要负责。
于是我就选择了不同的视角去做作业,不局限于已知知识架构和认知体系,这给我别样的思考,我会觉得有成长。或许也因为这个,作业得到置顶,这个要找教练确认一下。
要想不平凡,就要不一样。
这里都是我可控的。我也做到了。
3、关于不脱节。
原本想着一本正经地把突发计、准备计、类比计、数字计写成完整的文章(1500字),没能做到。
换了种方式,就是根据训练营的学习步骤,做了三水故事的打磨,用类比和数字计介绍了城管,用复盘的方式总结这30天的学习。
如果班级会议需要发言,我就当它是个额外的机会,让我把这四计再吸收消化输出。
因为没能给自己留出深度思考和整块的写作时间,所以没能去打磨完整的文章。
小结:原以为带空无一物训练营已经够忙的,结果我还是完成了这次演讲力的学习。内心承受了不少压力,也生出一些怀疑,还好,挺住就是一切,结果算丰硕。
第五步: 众人设问
要点:不同的人天然就会关注不同的信息,有自己不同的角度。通过众人的智力叠加,可以得到更全面、更可靠的认识。可以用5why连环问。
这会在单位写总结,找不到第二个人,我就分裂一下,饰演两个角色。
问1:为什么要制定18点完成?
答:这样晚上就没有那么大压力。
问2:为什么这个目标没达成呢?
答:没有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时间,也低估了自己的拖延。
问3:为什么目标不能让你产生动力?
答: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我的日程,比如早上有会,白天上班。
问4:为什么第2、9、20、22、29天能做到呢?
答:第2天是因为目标1的热度,第一天差了4分钟,所以第二天发力。第9天是因为那天上班时间不太忙,利用上班的空档做的。第20天也是因为工作完成了,就抽空和安一起看了“苔”的视频,然后打卡。第22天是心里知道践行流程是班会,认真听班会,趁热打铁顺便完成作业。第29天原因同第22天。
问5:为什么一定要考虑整块的时间呢?
答:对哦,我可以碎片化处理。比如早上起来先读题目,骑车路上可以耳朵听构思作业的结构,中午饭后睡前写一点,上班的空档写一点。
小结:通过问WHY让自己看到可以努力的地方。
第六步:总结规律
要点:符合因果关系总结出来的规律,才具有解释和指导的功能,也才具有普遍一致性和稳定性。
四个判断原则:1、结论的落脚点是否在偶发性的因素上;2、结论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情;3、得出结论前,是否经过3次以上的连续的WHY或者WHY NOT追问;4、是否经过交叉验证。
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2个规律:
1、保持高速运转才不会摔倒。此话怎讲?学习如潮的现在,没有人是闲着的。不学习PPT演讲力,你的24小时会过去,你会觉得松松垮垮的。报名了PPT演讲力,事情一多,压力一大,反倒逼着找到方法,见缝插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保持了运转。
2、谋略在先,实战在后。一份作业,从审题开始。为什么是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可以怎么做。规划好,再去行动,效率会提高。比如我很多作业都是思考的成分比去看视频的时间要长出3倍以上,保证我的视角会不同。
第七步:案例佐证
要点:从规律的是适用性出发的,因为既然是规律,就有普遍性,在一件事情上有效,在其他事情上也应该能经得住验证,验证规律的可信度。
规律1可以用在一个习惯的养成上。
比如跑步习惯,你连续有规律每周2跑,跑了一个月,突然断了一星期,这时候你再次启动,就会觉得特别难,因为球已经停止了,你要给更大的力气才能推动。
规律2可以用在任何项目上。
比如一个汇报工作。你要把所有的资料都看一遍,接着梳理出前因后果,提炼出背景、问题、方案等,而不是直接拿着这些材料上战场。
第八步:复盘归档
要点:将得到的认识知识化,记录归档,方便传播和查阅。
这个地方,这记录就是咯。
尾声:
我用几天的时间在思考如何给这36天画个暂时的句号,刚好在空无一物训练营做了复盘的指引,自己也走一遍,知道哪些地方更多是在讲道理了。下次指引的时候,就能结合实例去给到参考点。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引发更深的思考。
再次感谢为我们提供PPT演讲力36计训练营的Sophie、刘艳、刘荣、邱月琴、李虹、宋越、陈斯卉。
第3期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