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绪会传染。最直接的被影响者是身边最亲的人,比如你厌恶某个人,说了几次之后,身边的人也会认为是如此。
所以不要随便传播自己的负能量,这会让真正在乎你的人也深陷负能量漩涡中。
当然,不在乎你的人,会把这当作笑话看,并油然而生某种优越感。
2.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缓慢地发生作用,比如你读了一本书,刚开始时可能没感觉到什么,并据此认为这本书不值得一读。但在某个时刻,会突然想起书中的内容,并照着里面说的去做。
前段时间我读过《扫除道》,结果是我并没有被极大震撼,但是后面很多次搞卫生时,我都能想到里面的一句话:扫除是神圣的,工具是有生命的。
心立刻能静下来,真感觉自己是在扫除心里的垃圾。
3.越来越讨厌思绪纷飞,感觉极大消耗着脑力。比如在吃饭时,脑中一会想着有些事没完成,一会想着比赛什么时候开始......
结果就是饭也没吃好,事情也不想去做,整个人越来越焦虑。
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以前听过一件事,在有个寺庙,为了让前来修行的人破除杂念,一口饭规定要嚼49次,一边嚼一边数,细细地体会饭的香味,食物下咽的感觉。
虽然这会让平时大口吃饭的人抓狂,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尝试。
4.沟通,永远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没有充分的互动沟通,双方就会有隔阂,认为对方不懂你。
夫妻关系是,朋友关系是,各种关系都是。
懂你,才是真的爱你。怎么懂?不断地沟通。
5.你有没有那种见面可以不说话,但有事必应的朋友?很庆幸我有一个。今天和其他朋友在他家吃饭,两个多小时,我们讲了大概2-3句吧,没印象了。
但我下午有事需要帮忙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他,并且总不会让我失望。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真正的朋友,应该就这种吧?
6.做完了事回个信息,到底有多重要?这体现的是以终为始的态度,简单说就是:靠谱。
和公司一个客服核实信息,我说:以后完成了,请回个信息。他说:好的。
然后我还是不知道完成了没有,也不想再问。
也许你以为隔着屏幕,别人就看不到你的敷衍呢?
7.“XXX,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
“我这一次课上下来,心脏病都要犯了。”
我们的书法老师,眉头紧锁着,大部分时间都在咆哮中度过。
有些孩子就是慢点,并且好动。我们需要做的,是以静制动,用相对平缓、平和的语气感染孩子,一味地催催催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慢。
8.静,是学习的根基。包括学生自己的静,也包括老师/家长的静。
严师出高徒,也不是要你紧盯着孩子,一有不顺就骂声喧天,板子伺候。
而是学习内容严格把关,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9.今天是圣诞节,微信朋友圈分两种流派:一种是岁月安好,圣诞快乐;一种是鄙视过洋年,认为传统文化就这样流失的,“与其庆祝和我们一毛钱关系没有的耶稣诞辰,还不如实在地庆祝毛主席126岁诞辰。”
我的圣诞节是这样过的:平安夜在楼下买了一个苹果3元,切成四片分给家人,预示平安;大晚上的写贺卡,放在给孩子准备的礼物旁边,他一直相信有圣诞爷爷送礼物这件事。
因为我们共读过一本书《极地特快》,里面有一句话:铃铛只会为相信它的人而响。这个铃铛,是圣诞爷爷送的礼物。你只有相信他,才能真正拥有。
在我看来,节日不分贵贱不分地域,关键是能否给人带来信念和正能量,让人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美好。
10.2018年只剩不到一周时间了,回顾这一年,花了不少钱,报过许多课,也教了几百个小时课程。相比往年,还是有很多新的变化,也相信自己2019年会更好。
为什么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