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我读了很多遍,也尝试去背下来。同事很喜欢《道德经》,他能够全文背诵,他说之前他还可以倒着背诵,现在时间长了,倒着背不行,正着还是没问题的。有一起学习的伙伴,就会被带动,这也让我对《道德经》更加有了学习兴趣。
刚开始的时候,我有些没读懂。有和无?到底谁更重要?读着读着我便清晰了,无就是玄之又玄的第二个玄。
初读的时候,我就很关注徼这个字,因为不认识,不知道读音,所以它特别显眼。它是边界的意思。书中又解释为事物的表面。凡事都有表面与内在。表面是人人可观之的,而内在却鲜有被人明晰。
就好比“道可道”的可道的部分,那就是徼。如何通过现象看本质,便是更深一层的理解。而是“无”得以让人“观其妙”,而这个无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象。
如果只能观其“徼”,而不能观其“妙”,是否总觉得像是有一层遮住眼眸的面纱,让人不自在,让人心不甘。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说明有和无是一切事物的两面性,缺一不可,二者相互映衬。我将它理解为一个事物的两个层面,我们往往可以触及领会到的是有的层面,而在有的层面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地去探寻无的一面。我们很难在没有“有”的层面去凭空追求“无”,而这个“无”确实有大的精妙之处,值得我们去思考。
世上万物的本质是怎样的,也许单凭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他人传授的,都并不是完全的。在有的基础上去探寻无的奥秘与真理,就好像永不停息地追求真理的精神。
好了,就这样将个人的理解写到这里吧,因为再说多了,就会有更多的“无中生有”了。总结一下,读第一章的《道德经》还是很有收获的,也许理解不够完全,却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之所在。
其实感觉还挺震惊的,《道德经》以及其他中国的经典著作,均包含着非常宏大深厚的思想,能够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真的是特别的伟大。
希望能够在今年冬天完整的学完一遍《道德经》,如果能背下来就更好了。如有更多新的心得体会,最像今天一般整理成文字,来记录自己学习及心境的变化。而这篇文章就是相对于《道德经》中我个人理解的“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