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回家没出过门,除了一日三餐,去澡堂洗个澡,偶尔陪爸妈坐会儿,大部分的时间我都一个人待着。晚饭后,老爸又发话了。
“跟我一起去你范叔家玩去吧,跟范**(范叔女儿)说说话,谈谈心。”
“不去,晚上还有事。”
“你有啥事,我还不知道你,我姑娘嘛,跟我小时候一样,就是不愿意出门,你要多出去结交朋友,不要老闷在家,读书再多有什么用,你看习主席,天天满世界跑……”
“那不一样好吗。”……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
仔细想想,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在大人甚至自己的父母眼中,我是那种只相信自己说的话,从来不听别人劝的人,然后又因为自己头上那一点“成绩好”的光环,那些“高冷‘偶尔会被旁人说是骄傲,对此,我一直不能理解。
读初中高中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是被爸妈收手机、督促他们不准玩,而在我家,我几乎不玩,我的娱乐爱好很少,不玩游戏,不怎么看电视,其他没有提及的大概对我来说也算不上娱乐,每逢周末,我爸就会说一遍让我出门的话,我每次都说作业太多,就算真正出门的时候也只是一个人出去走走。
我记得我以前不怎么爱笑,除了在熟悉的人面前,比如,父母,朋友,村中熟悉的人,由于近视,不戴眼镜的时候,走在路上我也不会很远的就主动打招呼,怕认错人,通常等那人走进了,看清了,认识的长辈会问好,当然,大多数我都不认识。种种原因,我听爸爸说村中一些长辈在他面前说我如何如何,诸如不如姐嘴甜之类,也提起过千万不要因为我书读的多成绩好就目中无人之类的话,当时我嘴硬反复为自己辩解,心中愤懑,觉得是大家不了解我。
后来想想,如果从旁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当初的我,好像也无可厚非,毕竟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自然我也没有道理去责怪别人。语言这种东西,有时候本就没有任何逻辑的,偶尔还伤人。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翻到那时候的日记,看到潦草的字迹中的一点点水渍,还有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没有说出口的话,好想抱抱那时的自己。
而现在,时隔多年,再次被我的爸爸劝解要多出门,我的心里是平静的。我的爸爸总觉得他很了解我,知女莫若父嘛,可我倒当真失望他了解我,如此,我也不用写下这些文字。单说了解,我相信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甚至包括他自己。因为世上任何一个人都生长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吃不同的东西,穿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话,人的复杂又怎么轻易让另外一个人看破呢。
我不否认,读万卷书是要行万里路的。一个人读再多的书,他也要跟别人交流。我不是天才,还没有强大到能摆脱其他人独自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我需要交流。我从不敢否认这点。这也正是我和我爸的分歧所在。他认为只要我走出家门,就能了解到有价值的东西,多和其他人聊天就有可能发展关系成为人脉。
我承认每次我迈出家门,跟人聊天的时候,是会有一定的收获,但是这种收获跟我的时间投入未必是成正比的。我现在上大学,即便是寒假,我的生活也是有一些事是必须做的。比如每天早上练英语口语,每天写文1000-2000字,学习日语大约2个小时,(复习+背)单词50个,晚上做瑜伽,偶尔这些事还做不完。因为有时候会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纪录片上花过多的时间。所以一个人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无聊的,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而且是真心喜欢的。
要是我“出门”,又会发生什么呢?住在农村,想去谁家做客会经过好几户人家,熟悉的不熟悉的,先打个招呼表示友好,碰上话多的,也无非是问问在哪上学天气如何适不适应,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后辈必做的,没什么,将来的社交想必也需要这些。偶尔聊天内容还会触动我的情感区域,也许还能作为写作素材,我不排斥。最不济,无非是像个猴子一样出去遛一遛,大家都说几句。可是,一个晚上,从“出门”到回家,我的心中究竟有多大长进呢?
也许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儿。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内心的成长,我有我的感情,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亲戚,我需要这些情感,也需要独处。我可以在自己舒适的范围内平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那些原本可以用来读好多马尔克斯的时间,如果花在对我来说没有多大意义的社交上,我会觉得心疼。
我从来不排斥出门,我有一些好朋友组成的自己的小团体,过年之前还商量着要用奖学金请她们吃饭,偶尔逛微信QQ,会和其他同学聊天,在手机上看到网友分享的东西也会同他们交流。我的生活从来不是静止的,只是始终以我为中心,以我想要的弧度向外扩展。我关注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也关心我的朋友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我无时无刻地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所以我为什么样“出门”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