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该不该工作,对大多数中国女性来说,这个命题也许并不成立。
当我第一次见到丈夫的家人时,我惊讶的发现他的大家族里十几位姑嫂竟然没有一人有工作。她们都上过大学,有些人甚至拥有硕士学位,却也心甘情愿的当家庭主妇。我很好奇,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国际劳工组织调查的131个国家中,印度在女性参与劳动率的排名仅为第121位。2017年全球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印度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为28.5%,而男性为82%。在全球范围内,女性的这一比率约为50%。而同年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达到68%,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
在印度,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孩能够接受教育。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研究显示印度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参与率之间存在“U形”关系。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女孩往往不工作的机会也越大。社会文化的束缚,和劳动力市场中的机会匮乏将绝大部分的印度女性困在了家里。除了一小部分城市精英和家庭贫困的女性,大多数中产在婚后都默认不该工作。传统上家境好的女性才不用工作,所以女性做为主妇留在家里也能反映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根据经济学家的一份报告,这种社会限制也跟种姓制度挂钩。所谓的高种姓族群对于女性就业控制得更加严格。
印度女性将90%的时间花在家务上,相当于每周工作40多个小时,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即使大部分印度的中产家庭能够负担女佣帮助打理各种家务,女性仍然被限制在家庭生活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倾向于与具有相似或更好教育背景的男性结婚,因此家庭收入在女性选择是否留在家中或出外找工作时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变得富裕起来,女性倾向于选择不去工作,因为丈夫一人的薪水足以支持整个家庭,而她们便可以留在家中料理家务。就像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
在中国,女性婚后继续工作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在香港,北京或上海等等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大多数已婚女性必须工作,以便为家庭获得额外收入。虽然在国内人们常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很多女性选择拥有自己的职业也是为了能让自己在精神上和经济上独立。让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鼓励和支持女性向前迈进,成为高级管理层和董事局成员。
可是国内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大多数女性暂时离职主要是为了孩子。当然也有一些人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一样是好命的富太太。可惜现实往往很骨干。罗子君最后也得回归职场,学习自力更生。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决定留在家里。我自己也有几个好朋友为了能更好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而放弃了高薪厚禄。特别是现在的育儿方式更加强调孩子在幼年时期的教养,使得妈妈们更愿意在这段时间付出。其实并非所有的妈妈都来自富裕家庭。也有些妈妈因为缺乏家庭支持而需要回归家庭。传统上中国的老人们会承担照看孙辈的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协助,加上大城市里育儿的费用不断上升,留在家里也不失为经济的选择。
印度也好,中国也好,家都是许多女性的另一个职场。一份普通的工作大多情况下朝九晚五,每周五天工作制。而全职母亲,特别是那些孩子尚幼的,几乎24小时全天候待命,每周七天,没有薪水甚至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对待全职妈妈,都有很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
全职主妇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于许多本身有工作但是为了孩子或家庭而短暂休息的女性来说,如何重返职场则是另一个挑战。许多公司不再聘请35岁以上的“中年人”,甚至在招聘阶段就会考虑应聘者是否考虑结婚生小孩。女性想要回归职场常常面临重重的挑战。
女性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在22到30岁之间,“冲刺期”在30到35之间。这段时间里我们从大学毕业,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且不断提升专业知识,领导力和影响力。然而,这也是许多女性考虑结婚生育的阶段。职业和生活往往两难全。我们需要更多的像新西兰女总理杰辛达.阿德恩那样勇敢无畏又充满爱心的女性榜样。她在执政期间生下孩子,还带着哺乳期的孩子参加联合国会议。虽然她的举动获得了一致赞赏,但更多的女性受到的是歧视和阻力。
我很尊重那些选择放弃职业发展而照顾家庭的女性。但我仍然相信女性应该尽可能地有一份职业来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企业,及政府也应该出台更多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不论是在印度,中国,女性仍然会在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中继续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然而,我们也应该继续思考如何为女性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友好的环境,让女性可以获得平等的就业和晋升的机会,也让她们可以自由发挥才干,拥有无限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