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于胖东来公开自己的进货价持续好奇心,或者说他们在进货价基础上加了那么低的利润为什么还能给员工更高的福利待遇,这是如何做到的?
我需要系统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从业态模式来说,胖东来是商业综合模式,便利店+服装+日用百货++家电+酒水+药品+茶叶+珠宝等几乎全部日常生活居家的各个品类,而且是全部直营模式,其实就如同京东的全品类模式;这里面的商品主要是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胖东来自主加工生产,如食品、餐饮、部分的日用百货,他们自营的产品可以从原材料到生产到商场的销售,都是自主掌控,所以即使卖的比同行价格要低,但是毛利率肯定是高的,而且这部分的销售比例还是非常高;胖东来有一款超级网红产品——大月饼,29.8元/个,重量为500g/个,每天限量1500个,就这一款产品一年销售1000多万销售,这一部分的毛利润是相对高的;
另外一部分就是胖东来作为终端零售的商品,比如服装、茶叶、酒水、黄金、家电等,这些商品对于胖东来说可以作为流量产品,通过低于同行的定价来不断建立起物美价廉的客户口碑,来不断增加进店流量,这样也能带动自营商品的销售,自营商品作为整个组合中的利润来源。
2023年胖东来全年销售突破1000亿元,员工人数7000人,利润率在3-4%,而作为行业标杆的沃尔玛利润率在8%左右,这中间的利润差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利客户的低价策略,另一个是给员工的更好福利与待遇。
再具体说一下服装行业,我看胖东来的服装一般在控制在10%的加价;相比较而言,整个产品品类中,服装是消费频次比较低的,频次最高的还是食品蔬菜与餐饮;所以服装的消费在整体中比重肯定不算高,服装销售的成本主要是仓储成本、店面成本与人员成本,这些成本想比较自营类的产品也都是比较低,或者说服装品类只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增加的,不是为了赚钱而做。所以他设置这样的策略可以理解。
我举个服装电商的成本故事,某大V他直播间比如一个月销售1个亿,其中25%的部分是作为投流的费用,销售1个亿大概退货率为50%,也就是实际销售是5000万,服装本身的定价是按照成本的4倍来计算,5000万销售对应的成本是1250万,投流是2500万,对于的团队及运营成本大概至少50人团队,月成本至少在200万以上,这样的话这个大V一月的利润在1000万。
服装这个行业最大成本就是广告推广费,这几乎是很多行业的通病。但是胖东来在这方面几乎不需要投入成本,所以他就完全可以采取进价+利润的方式来定价,但是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品牌知名度的服装品牌来说,我们定价高只是为了做出更多的广告成本,从而才能做大规模。
但是广告获客最大的漏洞就是规模越多,风险越多,除非它做到有一天真正的品牌知名度,那么他才能获得一批稳定的老用户,这样就能实现销售的托底,但是每年的营销投入依然必须要有的,一是持续维系老客户,其次是不断开发新客户。
但是胖东来所在的零售行业,因为行业的高消费频次,使得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超值服务和低价策略持续建立口碑,就能很快建立起影响力和销售规模,有了规模哪怕再低的利润也都能实现品牌发展和团队发展。
所以我们看到胖东来公开进货价,对于他们的整体和零售行业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高明的做法,也符合商超零售行业的客户口碑经营的思路,但是对于我的服装行业还有有待进一步的思考。
至少对于目前我的规模和发展,还不太适合,因为我们为了客户发展和持续的积累,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利润空间,这个利润率一旦公布肯定让客户心里不爽的。服装行业有几项巨大的成本,一是本身店铺的租金和运营成本(而且服装店铺的销售规模比不上零售行业,所以折合到产品单价上来看,租金与运营成本加上去,单价会加很多),其次是库存成本,这是行业通病,无法避免,至少要有20-30%的服装是要亏钱处理,最重要的还是围绕每年的研发与广告的投入,这个比重就更高的离谱。
服装行业的广告与酒类行业如出一辙,各家的白酒其实成本都差不太多,哪怕是茅台也不会高太多,但是最后的定价却是差个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里面就是广告成本。
这也是中国目前很多行业的通病,很多品牌能够起来,也是因为做了一波很有特点的广告而已,其实在本身的产品研发投入与客户服务投入大多数公司和品牌都做的很一般。
所以,经历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多数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只是因为时代的机遇,多数企业的经营还是如此的存放,还是单纯的依靠广告与代理商的销售,与世界500强的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与强大研发体系依然有着巨大的差别,所有未来的企业发展真的是需要下硬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