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江子
2017年5月11日,福建泉州丰泽一名初二学生因为学习时间玩手机,被老师家长批评。凌晨,男孩用小刀割手腕自残后,乘坐电梯到17楼楼顶跳下,120急救赶到时,宣布当场身亡。
而就在同一日,广东番禺一名16岁的学生从家中跳楼身亡。
4月25日,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一个12岁的女生留下遗书,从五楼家中跳楼自杀了。
4月1日,四川泸县一名14岁中学生自杀身亡。
3月19日,沈阳一名高三女生趁母亲做饭跳楼自杀身亡,不到一天,同一小区又一名高中女生从4楼跳下,遇好心人送往医院。
2月16日一名初二学生从学校5楼跳下,经救治暂无生命危险。
2月15日,年仅14岁的上海市初一学生赵某某从小区高层跳下身亡。
2月14日,15岁初二学生卢某的尸体在上海市某小区的草丛中被发现。
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新闻不胜枚举,数据调查显示,2016年几乎每一个月都有生命凋零。
在百度搜索关键词“学生自杀”,相关信息竟然有543万条之多,其中“中学生自杀”条目多达440万条。这些数据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个来不及绽放的青春就这样戛然而止,这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是老师管教错误,还是学校的疏忽,还是家长的失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
通过案例调查发现,导致学生自杀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成绩压力大、教师行为失当、家长批评管教、家长期望值太高等等。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首先,学校教育作为我国人才成长和上升的重要通道,被老百姓寄予很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这条道路出人头地,有所成就。于是,自觉不自觉的都赋予了读书很浓的功利色彩。尤其是在上世纪重新恢复高考以后,考上大学就等于有了正式工作,就有了铁饭碗,从此就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也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时至今日,尽管绝大多大学已不再分配,铁饭碗也不复存在,但上学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拔通道,是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家长对孩子依然寄予厚望,让孩子从小就背负着一付沉重的枷锁。这幅枷锁是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认同。
其次,教育考核机制出了问题。
升学率、录取率在机构考核、教师考核中占极大比重,对教师来说关系到工资、评级、升迁等一系列问题,对学校来说同样关系到资金、政策、生源等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导致学校和教师唯成绩论,盲目追求分数,追求学生升学率、录取率。以至于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上都向语文、数理化、英语等考试科目严重倾斜,甚至将德体美劳等课程都列为副科,可以称之为应付式教学。一直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际上已五去其四,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跛脚的教育,接受填鸭式知识灌输。所谓的素质教育常常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口号,读书就意味着考试和分数,这几乎是当下中国教育的全部。
第三,贫富差距、教育不均衡、教育腐败、家校矛盾等社会问题更加速矛盾的激化。
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孩子不自觉的成为了牺牲品,一些孩子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此造成心理阴影,对日后的健康成长造成障碍,更有甚者,直接导致轻生等恶性事件发生。由于教育腐败所导致的家校矛盾尤为突出,个别教师因为收受一些学生家长的好处,而对孩子进行特殊关照,从而造成了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偶有师德较差,唯利是图的老师,对一些相对后进又不会贿赂,家长无权无势的学生弃如敝履,任其生灭。这对孩子来说,是灭顶之灾。在家长高期望值的压力下,他们几近绝望,心理脆弱者就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第四,教育产业化让教育变成了一架赚钱的机器,圣洁的象牙塔变成了闪光的金子塔。
教育产业化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催生了大量的教辅和各种培训机构,在利益和分数的双重驱使下,老师和学校常常成了这些教辅材料和培训机构的推手,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学习负担。在产业化的教育里学校成了商业机构,老师成了商人,学生不再是老师培育的花朵,而是他们赚钱的筹码,结果是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变成了知识换金钱。在这样的氛围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异常微妙,一不小心就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孩子的影响远超家长们的想象。
在互联网环境长大的孩子,越来越有自我存在感,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于生命的真正意义并不清晰,在面对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或外部批评时感觉不到自我及其价值,会试图通过自杀来进行‘对抗’或实现‘解放’。数字原住民一代孩子的心智模式完全异于传统社会的思维模式,这就导致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往往产生错位。如果家长不能与时俱进,仍然用旧的思维和方法来教育数字化的一代,那么其结果就是你和孩子越走越远,矛盾冲突越来越大,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破解之法
从上我们不难看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交织着体制、利益、成绩、人情以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学生轻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现行的教育框架下,几乎没有对孩子施行完整的生命教育,学校不关心孩子的人格健全,家长把希望全部寄托给学校,最后形成了一个孩子人格成长的真空地带。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家庭教育:人格培养重于成绩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不能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过分宠爱孩子,否则会诱发孩子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家长不应该对青少年有过度的保护,而是让他们通过自身实践,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应该让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实现个人价值。
1、 让孩子正确认识生命及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来之不易,有且仅有一次,不会重来,家长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生命诚可贵的道理。如果没有了生命,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就不复存在。但我们很多家长不会刻意去教育孩子关于生命的知识,孩子在懵懂中成长,却不知道自我的价值。在面对质疑、空虚、挫折时,往往陷入迷茫,不知所措,对生命失去了方向,最终走向悲剧。
2、 挫折教育让孩子锻炼坚韧的品格。
家长不能过分宠爱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过分自我,性格脆弱等问题,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就难于生存。只有从小让孩子在自我实践中去不断接受失败的挫折,享受成功的喜悦,才能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和坚韧的品格,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
3、不过分关注成绩,培养孩子多种兴趣。
很多家长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每天放学回家,家长不宜把作业、成绩始终挂在嘴边,不能让孩子觉得分数就是他的生命的全部。教育是慢的艺术,家长更不能急于求成,期待通过加班加点的各种辅导培训快速提高成绩,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喜怒哀乐,同时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带着孩子加入到各种生活中去,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让孩子在更加广阔的生活实践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乐趣,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从更加广泛的视野去发现孩子的优点。
4、 沟通代替说教,规则代替情绪。
家庭教育往往是家长的人生经验课堂,家长自我成长经验的说教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但对于能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孩子来说,可能家长在一些问题的了解上还不如他们透彻,于是家长的说教往往让他们产生抵触或者不屑一顾。如果家长放低姿态用沟通的方式,相互探讨,或许很多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各种困难和情绪,但切记不能把这些情绪带到家庭教育中去,为了防止受情绪左右,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规则。家长和孩子都在一个共同认可的规则下行事,这样就不容易因为偶发的情绪冲突导致矛盾激化,变成悲剧的导火索。
5、 共情教育,学会分享和分担。
家长要对孩子的辛苦、委屈、快乐和成就感同身受,快乐分享可增倍,忧伤分担可减半。孩子有高兴或得意的事跟你说,你要开心地陶醉在他愉悦的情境里,跟随他的情绪共舞,所以他笑一声,你要笑三声,表示你听了比他更开心,这样他的快乐就会增加一倍。孩子有伤心或难过的事向你诉苦,你也要表现出同情、理解的态度,接纳他的情绪垃圾后,再给予贴心的拥抱和安抚的话语,所以他哭一分钟,你要哭三分钟,表示你比他更难过,这样他的忧伤就可减少一半了。
学校教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学校是社会教育的主体,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句口号。
1、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课。
孩子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就应该接受生命教育,让孩子们明白“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时刻警醒孩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提醒孩子对待生命的态度。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素质教育不好具体操作,难落实,于是工作仍停留在喊口号、走过场、摆形式上。受“ 应试教育” 思想的禁锢,许多学校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业负担过重,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问题,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道德情操的陶冶,身体健康的锻炼,审美观念的培养以及劳动能力的培养。让教育真正回归到人的核心,以人为本,培养一个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人。
3、老师做好桥梁作用。
老师除了对于学生的教育,与家长、学生沟通技巧也是不可忽略的。已有10年从教经验的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班班主任高延钰说,除了打电话、短信等手段,每到寒暑假,他还会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家访。“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都在青春期,比以前孩子娇气一点,很容易做极端的事情。”高延钰说教育学生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点,要充分挖掘,将其放大。“错误需要‘点到为止’,手上的疤痕,如果每天都抠,很难痊愈的。”
社会:要敬畏生命,正向引导。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视,尤其是网络、电视等等媒体舆论要营造敬畏生命的氛围,积极正向的引导,而不是仅仅为了博眼球、争流量不负责任的发布各种负面信息。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游戏等作品中对待生命的方式,也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社会环境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改变孩子对生命的态度。如果整个社会如果能营造出对生命的敬畏氛围,引导积极向上的生命观,那么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在爱德华•哈洛韦尔的《童年,人生幸福之源》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请每一位父母闭上眼,想一想孩子的笑脸,然后问问自己:我到底对孩子的人生有什么期望?仔细考虑这个问题,你的答案很有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词——幸福。” 无论什么教育,我们的目的绝对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孩子成长,使孩子将来可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而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让孩子的青春无忧无虑的绽放,让每一棵苗子都以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