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此篇知北游,对“无为”有了物理层的理解:负熵。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 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修道之人每天都要减损,不断减少欲望,直到无为的状态,无为将无所不为。
这一个过程,不正是物理学熵理论么?
薛定谔说:生命以负熵为食。
在封闭的系统内,分子不断运动,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熵不断增加,最后的结局就是灭亡。
麦克斯韦妖拿着小扇子,把容器中的分子扇到隔壁去,容器系统熵减少了。
系统在熵为零的状态,或是死寂,或是生命的开端。如果说生命从无开始,慢慢上升,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功,不断产生能量,能量是孕育生命,支持系统发展的必须品,又必然导致了混乱无序,这就是熵,随着时间推移,熵不断增加,系统越来越混乱,生命越来越迷茫,此时如果没有麦克斯韦小妖帮忙,系统可能爆裂,生命也许会暴亡。待生命曲线的下降过程,做功的能力越来越小,能量消耗殆尽,熵也归零,生命回归为无。
孤立的系统,不可逃避生命周期法则,从无开始,熵是零,将熵保持到极限零的过程,就是无为。生命依赖熵的减少生存,接近零,如同生命开始那样安宁,却不是死亡,而是保持恰到好处的能量,维持生生不息的轮回。此时的无为,实际是强大的内功,排出不需要的能量,引起混乱的因素,避免乱做的功,保持内心的清静。
减熵的方法:开放系统,排放杂乱能量。扩大孤立系统,有容乃大。
放开内心,放眼开世界,莫拘束自己的天性。认识自己,减少对外物的欲望,心如止水。欲望存在形式很多,仁义礼智信,这些本来就可有可无的,都是外物,对它们的渴求就是欲望。减少,并不是摒弃,生长需要能量,能量需要欲望的功,只是不要被欲望牵制而迷失。
能够接受体内蕴藏多少能量,得看自己这个系统有多大了。
悲观地想,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无为之法,负熵的修为,也就是在生命周期内而已,归零是必然,不过是活得更清醒舒适些罢了。对于群体生命,系统层来说,有多大的系统容忍熵呢?终会归零,终会进入下一个轮回,那时候没有你我,不知有没有人类,地球,太阳,银河系……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问:怎么思考可以懂得道,怎么处事可以守道,什么途径能得道,故事中无为和狂屈不能回答,黄帝回答了:不思考,不作为,不需任何途径。而认为自己知道了道,才是不知道啊!
我胡乱想了这么多,其实不就是源于无知么!
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 “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 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 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 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 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 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 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 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 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 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 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谓黄帝曰: “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 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 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 黄帝为知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