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交代了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怎么办
我们可以把任务分成“看似无法完成”和“确实无法完成”两种,分别讨论解决方案。
1.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用任务分解法(WBS)各个击破
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可能是误判了工作真正的目标,或者有畏难情绪,甚至在心理上提升了它的难度。我们首先尝试通过任务分解法,化繁为简,各个击破。
把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工作,形成完整的、可量化的步骤,再把一项项工作细分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给每一个分解后的任务步骤规定具体的完成时间。因为比较大型的任务往往周期较长,通常无法及时收到反馈和激励,不容易坚持下去,所以必须设置较短的周期作为阶段性目标,让自己在执行当中看得清成果,每做一件事、每过一天都有接近目标的成就感。
最后,坚决执行分解过的任务。把分解后的任务写下来,附上开始和截止的时间,标注进度,以最直观的方式把握整个任务的进展情况,培养掌控感,这也是对抗拖延症的有效的办法之一。
总结一下,任务分解法就是把复杂抽象的任务分解细化为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的事项,然后依次各个击破,完成任务。
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就像一头大象,无从下手是因为没有把任务进行梳理和分解。掌握了这个方法,能够把思路规划清楚,量化完成情况,很容易估算出结果和成本,作为向上级报告任务完成情况的参考和工具。
确实“无法完成”的任务:不说“我做不到”,明确“我能做什么”
职场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不是任劳任怨,而是要学会“管理老板”。“管理老板”的含义不是对他发号施令,而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恰当的沟通,帮助老板明确你的能力范畴、擅长方向和提升可能,这样,他对你的预期就会比较合理化。
对于常规任务,我们尽全力完成,甚至超越老板的预期。无法完成的任务,更需要尽快说清楚。领导者通常管理很多人,关注点分散,有时仅凭一两件出色完成的工作就对你产生了过高的预期,以至于把难度超出你能力的任务交过来。这时,硬着头皮接受并不是最佳选择,在职场中完成任务并不等于负了责任,做完工作与结果优秀是两件事情。
所以,尽快与上级沟通,并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他“这项任务我完不成”,而是列出完成方案,告诉上级凭借你一己之力,这项工作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比起你个人完不成任务,老板更在意的是工作的整体损失,这时,顺势提出你的解决方案供他参考,包括:更合适的人选、更合理的时间节点、额外需要的配合,等等。
另外,建议你不要完全退出任务,而是用谦虚积极的态度告诉上级,你有能力并且也希望承担这项任务中的某一部分。这种主动积极的处理方式,会让上级对你刮目相看,甚至会在未来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而对于你自己,不仅没有推辞工作,还从中得到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常常给自己设定“无法完成”的任务,就不再害怕“无法完成”我们要学会给自己设定一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然后拆解成日常可以重复练习和坚持的动作。目标明确之后,每天的工作更有意义,更容易坚持。坦率地说,很多工作看似无法完成,是因为挑战了人的舒适区,自我要求也不高。长期只做“容易完成的工作”,提升空间不大。恰当地挑战“不可能”,更有利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走得更远。
任务分解法又叫工作分解结构简称WBS,跟因数分解是一个原理,就是把一个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工作,形成完整的、可量化的步骤,再把一项项工作细分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眼前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和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用标签化方法确定自己的职场“人设”
1.明确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筛选有效标签,初步确立职场人设
2.利用标签的“自证预言”功能,达到预期目标,实现理想的职场人设
3.配合职场需求,去调整标签和职场人设,才能优化成长
标签化,是将某个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标签化的便利在于能够辅助认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节省沟通成本。
人设,原本是漫画里的术语,包括人物造型、服装样式、神情个性等。简单来说,职场人设体现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标签体现你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什么该争,什么不该争
1.不与领导争对错
与领导争辩通常有三种结果:如果你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超群,既能保住领导的面子,又能把事情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这是最好的结果。其次,领导屈尊听了你的,工作正常开展,但由于你的不留情面,难保某些领导可能不再考虑重用你。最差的结果,是你既得罪了领导,又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职场中最忌讳的不是缺乏才华与能力,而是不知道老板要什么。
2.不与同事争聪明
每位职场人都应当记住,别在和同事竞争时失去理性和风度,全盘否定对方的成绩,要力求公平、合理地评估对方的能力,并制定适合自己的竞争方案,才能确保稳中求胜。
3.不与下级争功劳
如果你已经拥有自己的小团队,或是做到了负责人的岗位,礼贤下士和推功揽过都是必修课。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所损失,放弃了一些现实利益,但你的“貌似损失”却换来员工的“实质惊喜”,也换来职场上最宝贵的资源——机会。这不仅有助于和公司同事或下属形成互相信任、支持、谅解的心理环境,还有助于形成互相激励、推动的向上力量。
4.不与同性争才貌
女性多的地方,逃不开一个“比”字,比美貌、比家境、比品味。拥有特别的强项,就得在其他方面相应地示弱,才能中和。你样样都强,那就得懂得收敛。如果任由自己胜利者的气场散发,高冷久了,总会有些看不惯的人抱团取暖,一人之身很难抵御众人攻击。
“四争”分别是:
第一,争取佳绩,把领导交代的每一件事做到尽量完善,不断自我学习和鞭策。
第二,争取信任,给伙伴充分的安全感,实力过硬,让领导放心把事情交给你完成。
第三,争取有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争取合理利益。注意,是合理范围内的利益,而不是寻求利益最大化。
四不争:不与领导争对错,不与同事争聪明,不与下级争功劳,不与同性争才貌。
四争:争取佳绩,争取信任,争取有效时间,争取合理利益。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发火”
自制克己,避免沦为“情绪的奴隶”,既是美德也是技能,但克制情绪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压抑自我,找到正确的“发泄愤怒”的方法也很关键。
大BOSS,不可怕
1.与老板进行有效沟通,先想明白他真实的想法和意图
2.有主见地迎合,让老板知道你有想法
3.提升职业素养,给出专业性、建设性的建议
4.打开格局和思维方式
高管们最多被用到的五个词分别是:数据狂、毫无耐心、攻击性强、时间压力大、气场可怕。总结成两点,就是掌控一切的权力欲和冷酷的大局观。
拖延症不是绝症
有人说:拖延症简直是行动力的绝症,心里痛恨却总是改不掉。
拖延症有三个集中表现:
第一,凡事爱找借口是习惯性拖延患者的保留节目。比如说:“这项工作的难度远远超过我的能力”“我有催客户,但是客户一直说等上级签字审批”“最近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小心就忘了这件事”“领导的要求实在太高”“其他人不配合,我有什么办法啊”。拖拉的人永远能为没有做到的事找到各种借口,而且总能想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找借口很容易,它极大地缓解了事情没有做成的焦虑感和对自己的责备,是拖延症最好的搭档。
第二,拖延症患者的另一个表现很有意思,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看上去总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什么事情都达不到她的标准,只好一拖再拖,不得已成了“拖延症”。 “没法子啊,不够完美,我没办法交稿。”完美都是相对的,完成任务却是必须的,假如你和完美有一定距离,那也别拖了,先完成再完美,别给自己找借口。
第三,拖延症患者往往还不愿意承认自己时间观念差。面对一项具体任务,他们很难在心里确定准确的完成期限,总是设立模糊时间。假如一天能够完成,他们就会想:上午做不完没关系啊,下午还可以继续;如果下午没完成也没关系,反正晚上还可以继续。一直拖到必须交付的时间,他们才懊丧地承认:接下来真是没时间了。
这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慢慢来,反正还有时间!”他们从来没有严格到几点几分必须完成的时间观念,指望慢工出细活,最后却往往都是因时间不够而紧赶慢赶敷衍完成的“粗活”。赶出来的事情,质量能好到哪儿去呢?
看上去不起眼的拖延症,却杀伤力巨大。爱拖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原因之一: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约束的毅力。
懒散、颓废、觉得什么事情都原因之一:喜欢拖延的人往往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约束的毅力。
懒散、颓废、觉得什么事情都不好做的人,特别喜欢找借口推脱,比如:这事为什么不让别人做,非要让我做?这事这么难究竟能做好吗?心理上不情愿,就会选择用拖延来消极对抗。特别是当一件长期性的任务放在自己的面前时,意志力薄弱的人都很害怕,像减肥、护肤、晨跑、早起之类短期见效慢,得长久坚持才能看出效果的事情,会吓跑很多常立志的人。
原因之二:不够自信,内心夸大工作难度,越想越怕;又或者盲目自信,错误预估完成工作的时间进度。
工作上遇到过挫折、不自信的人,容易对分配到的工作产生恐惧心理。他们会在内心过度夸大工作的难度,被自己设想出来的工作的分量和复杂程度吓倒,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然后由恐惧演化成逃避的心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工作,于是一拖再拖。这类拖延症患者,喜欢挑最简单的事开始,越往后越发现没的挑,所有的工作都有难度,到最后不仅拖延,还慢慢形成敏感、脆弱、多愁善感的个性,觉得自己委屈透了。
而盲目自信的拖延症患者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工作难度。
“这么简单,不急嘛”,后来时间越来越少,却发现工作越来越难,即便慌慌张张赶进度,也完不成了。
原因之三:做事不专注,容易被打岔,被无关紧要的其他事吸引注意力,主要任务却没有完成。
爱拖延的人往往缺乏对于目标的专注,觉得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还不如随心所欲,走到哪儿算哪儿。
从三个方面克服拖延症。
1.最先完成最困难的那件事,并且形成习惯
2.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精确预估工作完成时间,设置合理的完成期限,严格给自己限时
3.培养立刻行动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有效的管理》中说过,有效工作者必须先做首要的事情,而且要专一不二,不参与不接触与己无关的小事,以保证集中时间和精力做计划中重要的事情,进入高效工作模式。
行为心理学里有个“21天效应”,只需要21天,人们就能够把一个新动作或理念巩固下来,再依靠惯性坚持下去。21天效应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新行为还显得“刻意、不自然”,需要特意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新行为表现得“刻意、自然”,但是,还需要意识去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新行为已经变成“不经意、自然”的举动,不再需要意识去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