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在美的270天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作者: 613df03aa1ea | 来源:发表于2018-10-03 07:20 被阅读4次

    今天想说的话题比较多,所以就无题吧。

    行动学习是我们学校的品牌项目。到了美国、行动学习发展成熟的国家,又在UIUC接触了行动学习。重新审视了行动学习。用了Andrew老师强调的丰田五问法,whywhywhywhywhy.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我惯常会去copy那些行动学习中的做法,那些是what,很少去想why. 依样画葫芦自然轻松,但是很少深入去想背后的深意。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action learning and classroom learning is two things: (1) action learning involves a real project that helps you take everything from your classes and apply those concepts together in one project. In most classes, you only focus on one subject but you don’t think about how each subject relates to the other subjects.  (2) you are working with a real company, so that changes the mentality of the students. The goal is not to get a good grade, the goal is to help the company. So it creates a new kind of motivation.

    追本溯源,我的理解:行动学习就是learning by doing.现在慢慢变成专有名词了,提到行动学习就开始引进各种讨论工具(那一部分是“引导”)。

    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行动学习,只要符合一个原则,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即可。如何去解决真实世界,需要有很多储备。导入工具之前是理念,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太重术,则会偏离道。

    这段时间身体不好,容易累、一到下午就发寒,回家倒头就睡。一翻日记,应该是第197天开始的。那天突然有个想法,想要慢下来。之前一直觉得,时间有限,得抓紧啊。但是无论生活在哪,还是得有张有弛。

    调整了近两周,准备开始慢跑了,下周吧。阅读量也慢慢增加了。我的能量来源有两样:与人交流以及阅读。我小时候喜欢看传记,羡慕他们的成就和人生。现在我更喜欢跟身边人聊天,可触可及,向他们学习,也看到自己。

    所以我想在1871偶尔得去公共区域办公,跟那些创业的人都聊聊。开始搜《这就是/才是/还是马云》三部曲来看。

    看了dream maker之后,也激发了我的八卦心。

    Google了蔡崇信、连带杨致远,曾鸣,张勇,陆兆禧,卫哲,李旭辉,彭蕾。Youtube上看了一些蔡崇信的访谈。这才是马云背后的人。厉害!

    蔡崇信的选择:

    You can live a very good life. Look at Jack, he went to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He had unlimited downside. Think about it, when you take a risk, your down side is only so limited, but your up side is huge. When your risk is asymmetrical, why not?

    我曾经去过太极禅院,算是阿里价值观体系中的一脉吧。主要做企业家接待。所以设计的环节挺有噱头。打坐、静语、习字、练太极。禅院现在就由三部曲的作者、马云曾经的贴身助理陈伟管理。我那次去的时候,泡泡鱼小姐(阿里都是花名,咱们要习惯,哈哈哈)把我介绍给陈伟,跟他也聊了聊,其实就是你们银行、我们阿里这样的句式。今天google发现,


    陈伟1992年参加“杭州英语俱乐部”夜校,认识老师马云。3年后,马云开始创业,英语俱乐部解散,但一直与之保持联系。

    2005年8月起任张纪中助理兼剧组制片,参与《碧血剑》、《鹿鼎记》、《大唐游侠传》等电视剧的制作。


    哇,人生还有这样的操作。怪不得,那天我看到张纪中来太极禅院做推拿。我俩就在一个屋子里躺着,隔着不远。哈哈哈。

    陈伟在书里是这样写的,


    我是在1992年年初认识马云的,屈指算来,我们已经有20多年的交情了。最初,我的身份是马云的学生——我在他开办的英语夜校学习。几年过去后,大家在一起混得很熟,成了朋友,尽管我的英语大多已经“还”给了马云。

    每每回想起在英语夜校的生活,我都感觉十分温馨和快乐。那时候的许多人和事都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我们中的很多同学至今仍是很要好的朋友。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的后半生竟然在当年这个小小的决定中,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在夜校,我和老师马云、张英夫妇成为好友,进而结识了来夜校采访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樊馨蔓,以及樊导的爱人张纪中先生,乃至后来因缘际会,我先后成为张纪中先生和马云的助理!回首往事,不由得感叹,人生往往就是这么奇妙,你当下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很有可能成为转变人生的机遇。


    我曾看过樊馨蔓的访谈,她有提到,马云去北京推销中国黄页时,他曾拜托过樊馨蔓(同为浙江老乡,当时是东方时空的编导之一),恳请樊馨蔓为他拍摄一段视频,后来成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的一则片段,也是至今只要涉及阿里历史都会播放的片段。珍贵的史实资料。

    Tim昨天的邮件是这样的:

    Happy Monday! Make Monday so awesome that last Friday gets jealous. Start strong today and stay positive. And if today doesn't go exactly as you had planned, remember that life always offers you a second chance - it's called "tomorrow."

    就像我喜欢中餐馆的fortune cookie一样,你的心境左右你的理解。我觉得每次的小纸条或者Tim的thoughts都是来得恰到好处。

    今天上午机缘巧合,参加了leapinnovation的分享会。教育相关,我感兴趣。

    说到个性化教育。老师是个facilitator的角色,孩子们自发去学。想到昨天说的职场中的主动性,其实从小的教育就需要培育这样的素质。或者说引导孩子召唤内心的神兽,孩子们有了自我驱动力,后面的事就迎刃而解了。灌输式的基础教育是难培养出主动性的职场人的。

    “家宝爱家明”是这样的人,几年前她推荐了“奴隶社会”公众号(李一诺),我也常常读。

    人生没有赢家

    里面说到了Gary Mao的故事。


    主人公叫Gary Mao, 1986年出生在美国,他的父母都是美国留学生。他的简历现在看来耀眼得很:伯克利本科,在摩根斯坦利和麦肯锡都有美国和中国的工作经验,在北加州有连锁咖啡店。在斯坦福商学院读书期间在印度创业,如今在印度创业,把当地乡村艺术家的作品发掘出来,包装销售给高端的酒店,有成型的商业模式而且拿到了投资。再补充一点,他在中国还上过“非诚勿扰”,现在还能接到很多姑娘的邮件。

    人生赢家了吧?

    但你肯定猜不到,他生下来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得了重病,为了治病,他父母决定回国,但希望他在美国长大 (那时候出国是件非常不易的事),所以把他一个人留在了美国,寄养在朋友家。所以他从1岁多开始,一直长到19岁,从来没见过父母。他后来才知道,他的妈妈在他8岁的时候就辞世了。

    我是和Gary在一个餐厅听他讲故事,他腼腆,平和。但他的故事波澜起伏,又时时让人揪心。

    他的寄养生活颠沛流离,先后辗转了4个寄养家庭。上学是福利院安排的,一般是哪个公立学校有空去哪,都是比较差的公立学校。他不爱念书学习,也没有上过双语学校,但他会讲中文,读中文,激励他学习中文的原因是什么?他说,“每半年爸爸给我写一封信,这个信是中文写的,每次就是半页纸,我为了读懂这封信,我就自己去学中文。那个时期典型的中国家长都是写一些非常原则性的东西,对我来讲就像圣经一样,因为这是唯一我跟我爸爸的联系,所以我每天拿出来把它读一遍。爸爸说你要好好读书,你要上斯坦福,要去伯克利。他说我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但是知道我爸爸说这是好的,我就要去上。”

    这“驱动力“不一定高大上。Gary那时候觉得见不到爸爸妈妈是因为没有钱 (这的确是事实),父母也一定因为同样的原因没法飞过来看他。所以他一满14岁 (美国可以开始合法打工挣钱的年龄),就去找地方挣钱,去了这家他几年后全权负责经营的咖啡店。他后来在伯克利申请投行的实习,是因为知道如果能拿到亚洲实习的机会,就可以免费飞过去。

    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他不知道如何能拿到实习机会,就在网上查各个投行工卡的图片,然后印了一摞简历,在旧金山市中心投行密集的的地铁出口,看到一个戴着投行工卡的人,就去塞一份简历。后来摩根斯坦利到伯克利校园做招人讲座,他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想我至少可以等到最后。所以等到所有问问题的人都走了,他走上去给最资深的那个人塞了一份简历,然后转身要走。这时候转折出现了,那个资深的人问,你就是那个在地铁站发简历的Gary Mao么?这个人成了Gary的贵人。帮助他准备简历,面试,到最后拿到了Offer。

    他还有很多故事,包括后来把一家咖啡店开到六家,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雇了经理人帮自己做管理。包括他去印度钱包被偷,就在印度教英语,半年后才挣了钱回来。包括他现在在印度的创业经历也非常富有戏剧性。

    我算是见过不少人,但Gary的故事,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也是特别伤感的。我想到一个十岁的孩子一个人在夜里,在被寄养的家里拿出从未谋面的爸爸写了半页的信一遍一遍的读,觉得特别心痛。不过如果正面的看,见到父母是他心里的那个“小神兽“,给了他的人生一个朴素的目标和方向。我自己是父母,Gary的成长经历也让我自省我们往往是高估了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而忽视了驱动力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人最终是需要一个“敌人“,生活的困境就是这样一个敌人。在和这个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你如果不败下来,就会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强大。


    下班路上随手拍。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在美第210天-无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美第210天-无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ko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