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童诗课堂上,我看到了很多孩子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和热爱,这其中我看到了两个孩子的不同,他们的诗对我很有触动,引发了我的思考,也是对我以后教育行为的鞭策。
专心听课的孩子们我想(兰子琪)
生!
她第一个完成了诗歌,示意我看。本就对语言文字比较敏感的我,一下子就读懂了她的诗歌。果然我问她想表达什么意思,她说“人活着才有可能,所以我想要生存着”。
我说,“生”一个字,意思会有“生气”“生机”等分歧,能否换一下表达?她写下“希望”“生活”都涂掉了,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对文字表达准确性很有要求的孩子,我提示她可以换一个题目,比如“希望”。她立即领悟,写下了第二首一字之诗。
希望(兰子琪)
生!
她朗读了自己的诗,同学们鼓掌,有几位同学说了自己的理解,果然,不要以年龄作为“教不教”“能教不能教”的理由。
昨天的课堂,还有一个女孩子流畅地写了一首诗,根本不需要修改。
社会(**)
啊!你是苦的
但是也有人品尝到了你的
香甜
看到这首诗的一瞬间,我冒出一个问题:
这是你此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她点头。
你真的感受到苦了?
她点头。
我目不转睛,看着她。她的眼眶里有泪水,我放弃了追问,并说:我手写我心。我尊重你的内心表达。不敢再追问,我怕那泪水夺眶而出,也怕她内心的秘密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我牵挂这位10岁左右的小姑娘,下课后,我特意在门口等着,与她一聊。
我:我记住了你,因为你写的诗。
她看着我点了点头。
我:你写的是社会的苦,你感受到了哪些苦?
她:我知道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做最底层的工作,特别特别苦。
我:你说的是未来的一种可能。你能说说你感受到哪些苦吗?
她:练钢琴苦、学英语苦、学跳舞苦、学习苦、读书苦,还有做《举一反三》苦。
我:这些是你要做的吗?
她:我们老师说了,现在不苦,将来会苦。我应该这样苦。
我:你和家长沟通了吗?
她:我妈妈说了,现在苦十年,将来幸福一辈子。现在快乐十年,未来一辈子都要辛苦。
我:老师们说你很优秀,有些内容可能不一定非得学。我觉得你可以跟妈妈说一声。
她面色如常:我愿意坚持。
我分明听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坚决,唯独没有听出任何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虽然我也知道,不是所有的学习都与开心和快乐相伴,但也不至于这样苦吧!
我说:有些事情可以改变,如果你不愿意改变,那就尝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待。比如,李老师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事情,做起来有困难,有抵触情绪,但我会换一个角度想:做完这件事情,我会得到成长,我会长本事,我会学到新的知识,这样会让我们心情愉悦一些,做起事来动力更大一些。
她认真地看着我说,我会一辈子把你记住的。我道谢,与孩子再见。
其实,这件事情并没有轻易过去。从昨天到今天,不经意间我总会想起来,我似乎看到了某些教育的反作用,或者说,某种功利主义教育前置的不良结果。
我始终认为,孩子入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到了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所以孩子入学应该带着成长、交友、对未来的期盼而来,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学校是最重要的。如果因为迟到、考试成绩、被嘲笑等原因,让他感觉到在学校不快乐、不安全,那么想让他喜欢上学习,是比较困难的。
对于学习,理应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渐爱上学习。我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应该经历的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渐次上升,形成能力。如果用成人的思维和语气,在不恰当的年龄段强加给孩子,孩子不会转化,会不堪重负,尤其是自律意识太强、内心压力过大、不擅长释放减压的孩子,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
前两天听朋友说,小学时期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女儿,因中学作业多、难以适应休学在家。还有几个孩子,因抑郁不得不住院治疗。曾经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来到学校要见小学班主任。她说自己生病了在家休息,父母不在家,快乐地跟老师聊了一上午,还一起吃了午饭,下午快放学时走了。后来我听说,她从医院治疗回来,一直在家休养,她是趁父母上班时独自来到小学的。
我不知道孩子是不是以母校为她的精神寄托地,以老师为她童年时期的伙伴和成长路上的指明灯,但我知道,在一个人精神脆弱的时候,她选择去的那个地方、见的那个人,对她而言,至少是安全的,是喜欢的,甚至在潜意识里,到了那里她是可以被保护的。
也许是自己想得太多,我总是希望如此美好的社会,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的是与年龄相符的快乐。学习很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与健康相比,学习成绩排第二;与长长的一生相比,学习阶段很短暂;与不断成长相比,成功更飘渺。
写诗的人,写的是心情;读诗的人,读的是人生。
尽可能帮助或影响学生,做他们期待的老师,我竭尽全力,苦苦追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