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间烟火
邻县怀宁74岁校工读书竟成网红,网友赠书感动了老人也感染了我

邻县怀宁74岁校工读书竟成网红,网友赠书感动了老人也感染了我

作者: 泗四坊方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20:10 被阅读0次

    “不管什么时候书都是塑造人的。”这么朴素的话语是邻县怀宁中学74岁的校工陈爷爷的话。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收垃圾老爷爷在空无一人教室读书被“大米”号秒拍传播后,感动了千万网友,大家纷纷给陈爷爷寄书,还有学校毕业生怕他年龄大,眼力不好贴心送上放大镜。收到书的陈爷爷笑得好开心,他说:每天工作完都会抽一两个小时看书,不管在什么时候书都是塑造人的。

    陈爷爷这句话又唤醒很多人。也唤醒了我的记忆。

    1.对知识的渴望

    30多年前,我热衷于订报读书,主要是农业科技方面的书。还记得《专业户》《农村青年》《栽桑养蚕》《种茶制茶》还有很多养鱼养猪养羊,种蘑菇木耳茯苓等等的小册子,我一边学一边用,书本上的理论在实践中能变成法宝,往往需要长期细心观察。

    那个时候,源潭乡老车站路边的水沟上搭建了不足8平米的小屋,这就是源潭乡文化次中心“潜阳书屋”。这是我十几里路上街必到的地方。

    2.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生产力。

    细想下,学而致用又需要一段时间去磨励的。一本《栽桑养蚕》的书都翻破了,本村同龄人互相传阅,最后只剩下我的读书养蚕笔记。

    蚕儿容易感染发病,从蚁蚕刚孵化到四龄蚕入眠,时间长达16天,甚至更长,可幼小的蚕儿,你如何判断它是感染了病毒、真菌或者细菌,这是非常难的事,蚕儿一旦感染,传染就极快,当你从其体征上判别出类型时,往往当季的损失就相当大了。

    所谓“亡羊补牢”也能挽回些蚕儿生命。尽管你多次参加培训班,尽管你笔记也记得很好,实践体验还是最重要。我正是通过观察对比,一边记下了自己的语言资料,最后全装进脑海里。所以,人家有问必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多次在本村、邻村技术培训班上讲解给大家听,使养蚕户获得防病治病新知识。几十年过去了,也有十几年没有养蚕了,可这段学以致用的很多笔记仍然保留在老家。

    这些知识虽然没有改变命运,但能帮助到他人,丰富了自己。这就是我理解的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生产力。


    3.上学没有课本的记忆

    1970年春入小学一年级,1971年读二年级,我没有见到语文、算术课本。这两年全靠老师自由发挥,老师拿着区教委钢板刻制的油印小册子教书,老师也非常辛苦。所以,三年级时语文0.23元算术0.21元,语文课上有罗盛教在朝鲜冰窟窿里救儿童,黄继光用胸膛去堵机枪等英雄事和画面终生难忘。

    对比现在的孩子,有天壤之别呀!现在有读不尽的书本,更有爆炸式更新换代的网络知识秒传。

    不难想像,怀宁中学74岁的校工陈爷爷,他的幼年读书境况应比我更差。

    相反,现在有书读了,真正读纸质书的人却少了,就连各类杂志、报纸的订阅也日趋走下坡路。

    但这不代表现在的孩子掌握知识总量。尤其是零零后的小神兽们,他们接触农事很少,但他们通过现代的视听功能,所接受的新知识面更广,这也怨不得他们不读书或少读书。

    4.书还是值得珍藏

    今年正月疫情当前,值勤期间及晚上我也读了几本厚重的书。年龄大了,择书的方向有改变,我在“孔网”网购了2000多元,相关潜山市文史类18本书,有些书存世稀少,比喻《潜山记忆》印数500册,孔网仅剩一册,此书装祯印刷精良,满载潜山近代百年记忆。

    个人认为,它的参考及收藏价值超越其本身。《潜山记忆》以图片和简短文字组成。看了这本书,曾经听过的历史人物,在这里能找到。如皖西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刘昌毅、潜山县1949年第一任县委书记谢潼关、本镇双峰英雄人物江才喜等等。

    读这本书,不但加深了对本县历史的了解,丰富了知识面。而且也找到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记忆其存在的精神价值。这里面有许多内容,在其它书本及网络上也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的。

    我相信存在即价值。今年网购的十几本书,对我写作查阅资料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我非常珍视这些厚重的人文历史类图书。这里面有许多是我今后的写作源泉。

    5.活到老学到老

    74岁校工陈爷爷爱看书,家中可能书也不多,这次收到网友赠书,更激发了他热爱学习的兴趣,这一点是肯定的。

    我的大伯陈振东生于1928年,他念过两年古书,他的床头有宗谱,有四大名著,有本草纲目,有地理堪舆类等书。他最爱的当属《本草纲目》和一本彩色草药图书,他结合书本和几十年积累的丰富阅历,无尝给人提供花钱少又能治小毛病的单方。

    三十多年前,有位老人被兔子碎骨卡在喉咙,医生都找尽了,7天头上乡村赤脚医生宣布无治而亡之时,有人找到我大伯,他花二毛伍分钱,在药材公司配了三味药(威灵仙是主药),这剂“化骨丹”解救了被卡的老人,一时在地方传为神话。

    在平时人多的场面上,大家都欢喜围在他身边,听他说古往今来的故事,说岳、说唐、三侠五义、地理风水等等很多类别,他都能一套一套、有头有尾地说出来。大家都说,我大伯陈振东“天上晓得一半,地下一本全知。”这总归于他爱看书,会记笔记。近年是钢笔记,早年是小楷一笔一笔抄记。

    离大伯家只有500米的储瓦屋,有位1924年出生的张维成老先生,幼时也读过三年蒙学,参加工作后勤奋读书,至今笔耕50余年,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难以计数,尤其以楹联和律诗见长,周边有哪家宗族建祠,都拜托他作楹联,他也出版了两本诗词和若干散文。只可惜他没有学会电脑,但他仍然勤于纸上笔耕。

    张老96岁了,今年去拜访他,走近房门边,只看见他伏于案前认真誊写。每次见到他老人,他都鼓励我。这种精神令我崇拜!

    我大伯陈振东及张维成诗翁就是我身边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增长才干,读书能受益终身。世上有读不尽的书,有限的人生需要在普遍学习中,选择性地去读书,或者说在专一的领域去深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邻县怀宁74岁校工读书竟成网红,网友赠书感动了老人也感染了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or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