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通常表示静默无声的虚空,或是空空如也的欲念。在道德经里,寂静的含义稍有不同,它与声音无关,在寂静之下,感官完全失效,于是,恍恍惚惚中,道若隐若现,不断变幻,似乎很容易抓在手中,而一旦抓住就会发现,道已经变化了。文学一点说,寂静是深寒的热火,祥和的凶杀。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此时此地,道是可道,能解释清楚,确切知道是什么。然而这不是常道,因为它不停地变化,像车道、河道,以及日月星辰那样。天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只有永恒不变的道理。道理为人间独有,太阳的脸上并没有任何字迹。道理不过是人以为这样,“以为”也是一种人为,当这个人变成那个人,以为就可能变。所以永恒不变很可能仅仅是一种感觉,一种交往方式,一个定义。有认同才有客观,假如没有认同,双方都可以声讨对方的主观。搞不清这个道理,盲目自信,统治者错把以为当作天道,非常危险。有人以为,道是不可描述的东西,所以妙不可言,这也未尝不可,道看不见听不着抓不住,老子也这样说。换句话说,科学对客观的描述,可以无限逼近客观的真实,却永远不能完全反映真实。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语言不够用,不足以描述道,所以上善若水,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获得间接感知,以水道把握天地之道。从认同的角度,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命名不过是一次认同,它难以维持,当这些人变成那些人,认同就消失了,所以非常名。
寂静是一种状态,当人类形成了认同,不再有无理的争端,一切嘈杂沉寂下来,人人理智而谦逊,找不到自信的妄人,那么恭喜,你见到了寂静。
在道德经里,寂和静是分开说的,两回事。寂兮寥兮,道的样子,听不到看不见又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道没有发声,然而婴儿的啼哭声响亮而清晰,宣告了生命之道常在。道没有开口并非万物没有开口,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声,不被无端干扰,就是寂。与道同行,不强加人为干扰,认同万物的公理,维持人间寂静,这是圣人道。
静的阐释贯穿道德经全篇,归根曰静,站在道的视角上,回到万物生死变化的起点,排除人为制造的假象,排干净了,到起点了,就是静了。这里没有杂音,没有干扰,只看见道。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听觉失效了,声音可有可无。可能细若游丝,也可能雷霆万钧。混沌初开之天崩地裂,也是静。静是一个状态,也是一种用法。浊以静之,混浊是瞎折腾的结果,万物的本性是扩张,地盘越大越好,不懂节制,没关系,天地会收拾它。疯长的草,水会限制,然后一把火就烧干净了。静是不折腾,给万物机会,天地自然安详。
很明显,认同不是打商量,不是你我之间的琐碎,而是人与万物,万物与天地,在一个大场景之中冷酷至极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在乎感官,感受完全失效,无论你爽或不爽,关系冷冷地摆在那里,你能做的仅仅是一个选择,认或者不认。反过来,天地从来不打招呼,惩罚说来就来,这是个死活题,要死还是要活,你看着办。
书呆子办不成事,迷信绝对真理,他们永远不明白,有些东西没那么重要,认同才是天底下最大的事。寂静并非无声处,恰是莺歌燕舞时。天地良心,重点不在善意,而在认不认同此心。寂静有声之时,人心透亮而不虚伪,满世界白花花的屁股,很干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