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上的是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18课《棉花姑娘》,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老师已经带着孩子们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完成了写字指导,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然后通过表演把人物对话展现出来,并从中获得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进行分角色表演。老师为了达成目标,设计了以下环节:1. 分别找出棉花姑娘和动物医生说的话,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2. 自由朗读画出的人物的对话;3. 以棉花姑娘和小燕子的对话为例,指导学生读好这一组对话,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请”和“吧”表现的礼貌与请求的语气,以及小燕子“对不起”感觉抱歉的语气;4.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的心情,并指名学生画下人物表情;5. 老师出示完整的人物对话,学生选择一个角色练习;6. 指名两组学生上台展示,进行表演。
从学生最后呈现的分角色表演来看,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朗读的指导没有层次,也流于表面,不够扎实。
首先,学生找出人物对话以后,仅仅是自由朗读了一遍,课文有四组对话,虽然说小燕子的话基本上没有太多变化,几个动物医生的话句式相同,只有个别词语的变化,但是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仅仅朗读一遍,他们是很难记住对话的内容的。
其次,指导朗读的时候,仅仅以棉花姑娘与小燕子医生的对话为例进行指导,也是不够的,虽然带领孩子们感受了人物的语气,但是后面三组的对话没有反复朗读、练习,孩子们的熟悉程度也是不够的。
第三,棉花姑娘的心情变化,老师用画表情的方式来体现,但是因为老师没有提供参考,孩子们只画出了两种表情:失望和开心,但实际上棉花姑娘的心情在几次对话中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老师要引导得好,孩子们才能读出语气的不同。
最后,在孩子们分角色表演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演员和观众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孩子们只是演了一个热闹,看了一个热闹,对话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