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只话家常

作者: 竹影飘摇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21:02 被阅读305次

文/竹影飘摇


真佛只话家常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晴

周末去图书馆,还书借书读书。还书借书很平常,读书稍有讲究,读的是图书馆阅览室里的杂志和报纸,借不出来的。

曾经有几年只读一些杂志,而且因经济拮据多是借来读,如《读者》、《青年文摘》、《散文》等,于是养成了习惯,无论后来身边有多少大部头的书,总少不了杂志相伴。如今一本杂志的价格已与一本打折的书无异,如《读者》,平装,半月刊,涨到了九块钱一本,我淘的书很多也不过五块十块。但价格高肯定有价格高的道理,《读者》我已经看了几十年,让我一下子割爱,竟也有些舍不得。

今日阅览室里没有《读者》,还好有《散文》。有一年为寻找《散文》杂志,我几乎走了大半个市区,煞有踏破铁鞋之势。执拗之人的性情体现在方方面面,喜欢的东西能恒久不变,管它在旁人眼里是痴是狂。

《散文•海外版》第10期中有一篇名为《严教授和他的葱油饼》的文章,写的是作者在美国读书时遇到一位姓严的教授,教中国文学,学问高,人品好,且会做非常美味的葱油饼,让人吃过便不忘。

严教授祖籍在我国江南一带,后随家人迁居台湾,留学美国后定居在那里。他教学严谨,常训导学生说:“做好学问,无他,热情而已!”

因一堂电影课上关于大陆与台湾、家园与乡愁的争论,勾起严教授对故里的深深怀念,于是作者有幸去了严教授家,吃到了他亲手烙的葱油饼,据说那是他的家传手艺。做教授的学问渊博不足为奇,为人热情者不多,能烙葱油饼的更是难得。

作者毕业七年后,携妻再去看严教授,严教授已是鹤发童颜,见到他们高兴得像个孩子,翻出家里所有的零食摆在桌面上,而且一定要留他们吃饭,并亲自下厨去烙葱油饼。作者的妻子去帮忙,顺便向严教授讨教,老人家颇自得地朗声大笑,从他父亲烙葱油饼维持三代人生活开始,讲到他如何光大父亲的手艺,并有了独创,细致到怎么制作油面,怎么三翻六转,指画口授,不厌其烦。于是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真佛只话家常。年纪越长,经历越多,越琢磨出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语里,竟包含着无上真义,无穷思辨。他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对葱油饼如是,对学问如是,对门人弟子如是,对念兹在兹的江南故里亦如是。无论垂髫皓首,无论筚路蓝缕,无论在台湾开店卖饼,或在美国传授经典,赤子之心不改,对生命的热情不会成灰。念及此,我的眼睛就有些潮湿。

读及此,我的心里竟有些激动。

严教授真诚得可爱,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素朴的光辉。作者念师恩,懂挚情,我相信了人与人之间尚有纯粹的情感存在。《散文》里面的文章,一如既往地沉静内敛却又能让人激情澎湃,它的初心不改、始终坚持,不枉我多年的追随。

相关文章

  • 真佛只话家常

    文/竹影飘摇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晴 周末去图书馆,还书借书读书。还书借书很平常,读书稍有讲...

  • 怎么过好这一生?其实有方法

    真佛只话家常,真传三句话,真正的心法符合大道至简的铁律。 比如教员说的:“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 寒舍,只供真佛

    摧枯毁朽再重建, 重情重义供堂前。 香火有度不曾断, 有求无应自掌脸。 揪心思量已过三, 不来不去也无欠。 尘土飞...

  • 李宝臣读书写字

    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 是佛是妖

    真佛只说家常话,妖怪常说对仗句

  • 念佛要真

    念佛要真。凡夫没有真,凡夫的真就是:知道自己没有真,而完全靠倒阿弥陀佛。佛是真,归命阿弥陀佛就是真。 一真胜万假。...

  • 你是佛吗?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此佛若为真佛,则魔亦是佛。真佛是一切,也不是一切。 此佛若非真佛,只是魔之反面,则此佛是辨识...

  • 偶一悟也

    我在哪里,佛就在哪里; 佛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 这才是真佛真弟子。

  • 瞻佛

    今日瞻佛睹真容, 明朝却是奔东西。 只缘佛祖常留心, 从此便种真善果。

  • 追忆,西藏

    曾恐倾城离之去 曾恐真佛痛之举 现已淡定对一切 只恨一切只枉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佛只话家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ra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