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有个性,对金钱更敏感。也许你已经听到孩子问过这个问题,如果暂时还没有,总有一天他也会问:我们家有钱吗?也许还有更扎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法住更大的房子,不能像XX一样去XX度假?为什么你不能换个钱更多的工作?
花一分钟想一想孩子问出这些问题的话你要怎么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来看看这一代孩子成年后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
先来看看美国孩子。大部分美国孩子需要自己向政府申请大学贷款,美国一流州立大学学费高达10万至25万美元。现在美国公司都不给雇员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万恶的资本主义!),所以孩子大学毕业一进社会就要面对这样一种窘境:在薪水不高的前提下要支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偿还助学贷款。如果孩子们二十岁的时候交不上退休金,那到了六十岁以后就要多工作几年。
当美国的孩子在初中或者高中问起父母财务问题时,许多人出于本能都会回避这些问题。穷人固然不想回答,富人也下意识地缄口不言。于是这些对理财毫无概念的小孩,一毕业就要面对严峻的财务考验。这种情况颇有点像中国式早恋,十八岁之前恋爱禁止,二十岁之后没对象就被逼着相亲。
美国孩子的境况确实堪忧,那么咱们中国孩子是不是就形势一片大好呢?起码我们中国小孩的大学学费都不用贷款,毕业了无论工资多少,五险一金总是有保障的嘛!(社会主义好!)
其实中国孩子面临的危机也不少。最典型也是最容易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消费能力和物质欲望的不匹配。简单来说,中国家庭习惯了把最好的给孩子,不信你去看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孩子用几千元的智能手机的比比皆是。中国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愿意付出100%甚至120%的所有。
如果单纯想要的太多,支付能力太小,还不是问题。问题是现在整个金融网络,无论银行、征信、有资质的还是没资质的,都削尖了脑袋想把钱借出去。你们回想一下这个月接到过几个问你要不要借钱的电话,就知道了(亲戚除外,除非亲戚在银行上班)。
读大学的小孩,对于这些无孔不入的蚂蟥贷款机构来说,就是最优质的客户啊,家长不可能坐视刚刚走向美好前途的孩子上征信黑名单的对吗?所以前段时间校园贷,果条贷才那么火。国内金融市场又乱,中国小孩不教好,搞不好一套房就出去了。
所以你们看,中国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一点不比美国的小,起码美国小孩是自己选择,中国孩子还要面对种种套路和诱惑。(其实国外也有诱导贷款,但没中国套路这么多)
针对这些社会问题,《纽约时报》理财专栏作家罗恩·利伯写了一本教父母引导孩子金钱观、消费观的书《反溺爱》。本书同时受到了经济学家薛兆丰和投资家徐小平的推荐。《反溺爱》是我近期见到理论和实操性最强大的儿童理财教育的书。本书中解决了理财教育的三大难点:1、要不要和孩子谈钱;2、如何给孩子零用钱;3、如何节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要不要和孩子谈钱
前面分析了这代孩子将要遇到的财务危机,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要谈钱,当然要,你不和孩子谈钱,有人会跟你的孩子谈钱,而且肯定是你所不希望的人,比如网贷的客服经理什么的。这道理和你不教育孩子有人会替你教育是一样的。
进一步说,谈钱就是谈价值观。为什么你把钱花在这里而不是那里,为什么你放弃薪水更高的工作选择和家人一起时间更多的工作,这就是你心目中价值的取舍。把你的理由分析给孩子听。
至于本文开头那个扎心的问题“我们家有钱吗?”这个问题也不要回避。因为你不说,孩子迟早会知道的。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家附近的房产中介玻璃上都贴着房价,家里的车价值几何,这些完全无法隐瞒孩子。刻意隐瞒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孩子低估或者高估家庭收入都会带来很多问题。
对于比较小的孩子,可以讲得适当抽象一点,比如,我们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足以支付你的学费和生活所需。或者,我们家要比你的大多数同学都有钱,今年我们大的预算是xx和xxx。
而对于大孩子,除了讲一下大概收入,还可以把支出详表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虽然看起来收入不算少,但是除去房贷、存入教育基金、交通费、饭钱之后结余多少,让孩子有更直观深刻的概念。
如何给孩子零花钱
罗恩建议最晚一年级开始就要给孩子零花钱了,要会教孩子系统地存钱,必须把钱分成三份,放在三个透明罐子里。对,要透明、直观,让孩子看得到钱。三个罐子分别放的是消费的零钱、储蓄的钱以及慈善用的钱。
用于消费的钱不必对孩子做限制,哪怕家长觉得孩子花得不妥,也不必当场指出,孩子会在花钱过程中学会花钱的。书里有个很逗的例子,有个小男孩,第一次拿到20美元零花钱,一直放在裤兜里,也不花。钱随着裤子被洗了几次。终于有一天,他不想在餐厅排队,就把钱给了排在前面的人,插了个队。这就是他人生中第一个20美元的归宿。
这里特别提一下慈善的钱。大部分犹太人有拿出十分之一用于捐款的传统。中国人不太看重用于慈善的存款。但是不妨设立这样一个小账户,非强制性地让孩子存一些钱给更需要的人,这样能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以及爱心。
从家长承诺给孩子钱以后,必须定时定额给孩子发零钱,不要想起来多给一点,想不起来就不给。即使家长现在很少用现实货币了,也应该专门取一些钱给孩子。不要过早给数字货币,这样孩子往往对花了多少钱没概念。(用惯微信支付的我也经常对钱没概念T.T)上初中以后再为孩子开银行账户。
父母给零钱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让孩子透支。如果一定要提前消费,一定要让孩子付出应该付的代价,比如之后扣多久的零花钱再加上利息,让孩子好好肉痛一把。
如何让节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命题。书里有两个有效的引导方法。
第一、教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
举例来说,孩子上学需要用笔,那么中华木头铅笔就是他需要的。但他往往会要求买有卡通花纹,或者特别纹饰的笔,那这就是他想要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就一定要满足。
比如孩子想要数百元的派克金笔,在最廉价的水笔和派克金笔之间,有很大一段价格差,父母可以标出自己愿意提供的价位,比如可以给孩子买50元的钢笔,如果孩子执意要买最贵的金笔,那么就要自己用零钱补足剩余的部分。
这就是教孩子在“需要”和“想要”之间做折中的选择。
第二,罗恩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公式,叫做快乐产出比:
快乐产出比(小时/元)=这件商品(服务)带来的快乐的时长/价格
比方说花50元看一场电影,那么快乐产出比=1.5/50
有的孩子会想要昂贵但用不了几次的东西,也有的孩子对于到手的昂贵玩具只会玩那么几次。有了快乐产出比这个概念,孩子在消费的时候就会衡量是否值得,不会一味追求最贵、最好的玩具了。
最后,孩子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父母除了参考书里的各种方法和理论,还要记住,你怎么花钱比你怎么说更有说服力。即使不对孩子做说明,你消费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还是会在日后影响到孩子的消费观。当然,刻意地引导也很重要,罗恩·利伯在《反溺爱》里还有许多实用的理财教育的方法论,可以供物质社会自己消费的时候也有些迷茫的父母们作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