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间事
对我来说,乡音都不知道改了多少回

对我来说,乡音都不知道改了多少回

作者: 漉真的后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8-10-21 15:23 被阅读379次

故乡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你一旦离开,就会逐渐失去留在故乡的记忆,这种“失去”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它发生在每个奋斗的时刻,每个蜕变的阶段,每一个努力适应环境的日子,你越是努力,就会离故乡越远。

这是一个关于乡音的故事。一个人的语言,能够代表他的身份地位,生长环境,生活经历。他走过的地方,经过的事儿,见过的人,学到的知识,都藏在他说的话,用的词,还有他的口音里。

都说“乡音无改鬓毛衰”,实际上一个人若是真的出走半生,容颜会被岁月侵蚀,两鬓斑白,你认为不会改变的乡音,肯定也早已被改了多回。

我是一个特别有语言天分的人,在这件事情上我绝对不会谦虚,只不过,我的天分都用在了习得方言上,而不是提升外语。

有时候语言天分太好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太容易耳濡目染,太容易被身边的环境同化。

我出生在甘肃省天水市,不过出生后有两年左右的时间,我跟着妈妈在县城里生活,小小的我,不知道“环境”是什么,在学习说话最佳时间段里,身边充斥着县城的方言,自然而然的,我的县城方言很快就溜到飞起。

秦安县鸟瞰图

那个县城叫做秦安县,这里的方言被称为“市内最难学习方言”,为什么呢?也许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文化悠久,方言难懂难学。

这里当年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当年诗仙李白都非要说自己的祖籍是秦安,就因为陇右地区的李氏一族是皇族。(实际上,李白出生在碎叶城,成长在四川江油,生平和秦安一点关系都没有。)

秦安方言中有很多卷舌音以及丰富的语料,语言有着非凡的魅力,越听越有味道,用秦安话交谈,唱歌,说小品都别有一番风趣。

不信,你们可以感受一下曾经给我带来无限快乐的这个当地的方言小品段子——《村长剪彩》。


秦安方言小品---村长剪彩(你能听懂算我输)

嗯,没错,这么难学的秦安话,我几乎没有学习就完全掌握了,这可让我妈妈担心坏了,后来妈妈工作调动,我就跟着她来到了市里生活,由于我掌握了博大精深的秦安话,大院里的小朋友都引以为奇,没过多久,都跟着我,学到了许多秦安话的精髓。

比如说:

“噶!(四声)狗狗(四声)~你直个攒劲!”(啊!宝贝儿你真棒!)

“你咋滴哩,哈得周四一鬼撒呀?”(你在干什么?拿的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所以,当满院子小朋友跟着我学“几鬼”(几个),整天用“噶,噶,噶”表示感叹,我妈妈那个心急如焚的程度,我今天才可以理解。

不过,秦安方言只是我方言习得生命的起点,真正融入我生命,又时常被我忘记的,是我家乡的天水话。

故乡天水的麦积烟雨

妈妈实际上就是希望我能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从小在家里,我是不能说天水方言的,所以我只达到能够“听懂”的程度,一旦开口说出天水话,就会被我妈妈嫌弃。

到了初中,我的同学们之间交流都用天水话,我很快学会并掌握了!我们可以用天水话聊很久很久,别看天水和秦安离得不远,两地的方言差别大了,天水话以尾音上扬为主要特点,和省会兰州方言的硬朗不同,尤其适合女孩子说,非常动听,很多俗语也很有特点。

比如说,“碎米子”(小女孩),“亏先人”(丢人),“披风妈妈”(蚂蚁),你绕(四声,你看),nia nia (哎呀),哈数(规律).......

但是我妈一听到我说,就会立刻制止我,而且很排斥我和“老天水”们打交道,我也是后来离开家乡才知道,在人群里说一口方言是多么让我苦恼的事情。

都说故土难忘,但我对家乡话的情感是深沉且极度复杂的。家乡话说起来亲切,但是也土气,也许在家乡的环境中大家都说不觉得有什么,一旦走到故乡文化影响力弱的地方,说起家乡方言就会被当成异类。

大学时期的我,是一个非常积极,非常努力的人,也很爱社交,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身边的室友,同学,都喜欢在背地里嘲笑我的口音。

怎么回事呢?我一直觉得我说的是特别标准的“普通话”呀?有什么好嘲笑的呢?好姐们后来甚至当着我的面学我说话,我都听不出来到底有什么问题。

直到我参加了普通话考试的培训,才发现我自己有非常严重的“系统性语言缺陷”——前后鼻音不分。实际上,西北人普遍有这种缺陷,只不过大家都这么说,所以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还以为自己说话特标准。

比如说,我想说,“今天风(feng)好大”我就会说成“今天(fen)好大”,想说“昨晚梦到你了”,就会说成“(men)到你了”,尤其在连贯的一句话中,这样的缺陷就特别明显,当年大家还给我编了一个因为搞笑都丧失气氛的恐怖段子(括号中是我的发音):

“起风(fen)了,我睡觉时做了一个梦(men),梦(men)到我走在路上,只是,我猛(men)得一回头,发现路边蹲(dong)着个女鬼,我抡(long)起凶器,一棍(gong)子把她打晕(yong)了”

只要你试着读一读,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生长在大西北的我,分不清鼻音,总把前鼻音念成后鼻音,把后鼻音念成前鼻音。

这个段子成了当时学院里人人都会的说名段子,相声社的朋友还把这个编进了相声表演中,总能逗大家一乐。但是我内心非常煎熬,于是每天都去湖边早读,用高频的练习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强行纠正了语言缺陷,最后在考试中得到89.9分,就差一点点,我就一级乙等了,渐渐地,我身边的人再也听不出我的口音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因为口音而感到自卑,也不再主动张口说家乡话了,我想逃离那个腔调,因为我觉得不逃离,就无法融入身边的环境。

后来,我独自坐在电脑前整理我关于家乡话记忆的时候,才发现漂泊在异乡的艰难蔓入骨髓,外面的世界在一点一点的蚕食故乡的记忆,只是那时我太年轻,不知道这种蚕食多么可怕。

总有人说起一个词——“回不去的故乡”,少年时的我根本不明白,故乡为什么会回不去呢?是因为工作所迫?还是财力有限?还是总想着衣锦还乡且放不下面子?实际上都不是,故乡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你一旦离开,就会逐渐失去留在故乡的记忆,这种“失去”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它发生在每个奋斗的时刻,每个蜕变的阶段,每一个努力适应环境的日子,你越是努力,就会离故乡越远。直到有一天你蓦然回首,才发现故乡的人你不了解了,故乡的风俗你看不惯了,甚至很有可能故乡的吃食你都吃不惯了,最终,就会像我一样,连故乡的话都不想说,也可能不会说了。

地标——天津之眼

有时候在他乡生活久了,会慢慢地“把他乡认作故乡”。

学生时代的我在天津生活了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天津人,有体面人儿也有基层老百姓,当然了,我的语言天赋让我掌握了天津话,没事儿说那么几句还挺是那么回事儿。

天津话和天水话完全相反,天津话的尾音下沉,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四声,而且声母(w)不发音,遇见元音(a,o,e)要在前面加个声母(n),还有遇见(r)读(y)。

比如说:

(1)你借思干嘛!(天津话嘛读四声,音调下沉)——你这是干嘛?(普通话嘛读二声,音调上扬);

(2)普通话读“棉袄”(mian ao),天津话读(mian nao);

(3)普通话读“你饿不饿”(e),天津话读饿(wo);

(4)普通话读“吃肉”(rou),天津话读肉(you);

........

等等案例吧,我是根据自己接触到的人说话总结的,当然了,天津市内六区和市外六区说话也有区别,塘沽汉沽说话更有风味儿,天津话的语料库也很有趣,各种俗语比如“蔫吧醋溜儿”,“油立马胡儿”,“为嘛”,“倍儿哏”.....逐渐的都在我的脑子里储存了。

除此之外,天津的生活习惯也慢慢浸入骨髓,比如说我从小到大最讨厌吃芝麻酱,后来在天津顿顿饭离不了;从来不喝酸辣汤的我,后来吃完饭来一碗觉得神清气爽;本来性格文静的我,在天津生活了几年也开始逢人就叫“姐姐”(jie三声jie四声 ),也开始说话时用“嘛”代替“什么”,还有了勇气臭骂公车上的咸猪手“臭(cou四声)流氓!”;逐渐喜欢上了津味儿十足的相声,每周不听一段就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凡此种种。

天津的那段时光,是我目前人生中分量最重的几年,我学到了知识,获得了成绩,收获了友谊和感情,这段时光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但我最终还是离开了,毕竟我在这里没有根。

人生的选择总是需要理由的,无论你在哪里都是暂时的,时间一到,如果没理由留下来,总归还是要走的。

实际上,胡同就是巷子

他乡的生活记忆再深刻隽永,也会慢慢地被新的记忆所取代。

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在北京漂了整整3年。

我喜欢北京,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里的氛围有历史的气息,老北京人局气,生活的有滋有味儿,做事情喜欢拿腔拿调儿,一板一眼,毕竟天子脚下的人们,几千年来看遍了世事变幻,朝代更迭,心里跟明镜儿一样,知进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liǎo)。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很多人都说北京人排外,我是来到北京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偏见”,在北京,我也有十分交好的朋友,北京人实际上心肠很热,处久了真当你是朋友了,掏心掏肺的对你好,而且特别仗义。我跟着北京人,不知怎么的,这普通话说着说着就起了儿化音了,没多久就上能听懂官话,下能说起京片子,后来,说起北京话那股子眉飞色舞的劲儿也逐渐出来了。

北京话其实特别有意思,说一口北京土话的诀窍就是,嘴里得像含着块热豆腐似的,兜着下巴说话,偶尔加快语速,有些字眼只是摆出一个舌位或一种姿态,但不发出声来。

单一个儿化音,我都能说很多故事。有些“儿”是无意义的,但舌头一卷,世间万物都亲切朴实了起来:

宝贝是物,宝贝儿是人;小瓜听着挺生涩,小瓜儿好像就浑圆了许多;冰棍是凶器,冰棍儿才是夏天里的最爱;小人是背后捅刀子的,小人儿就是可可爱爱的小朋友……

什么时候加“儿”什么时候不加“儿”,一向被认为是学北京话的最大难点。但最重要的一点,儿化音不能滥用,如果不知道加还是不加,那……还是别加了。

“白面”是小麦粉,可“白面儿”就是海洛因了;打游戏可以说“哥们儿吃鸡吗”,“哥们儿吃鸡儿吗”就是性骚扰了;眼科是眼科,但眼儿科是肛肠科;老天有眼,能看清世间疾苦,但老天有眼儿,估计是要漏尿……

得~我在北京这点语料积累也得感谢身边的几位“地头蛇”,人人都说北京城充满了机会与梦想,也承载了同样分量的焦虑与失落,但我从故乡的记忆这个角度出发,却是把北京城的亲切与可爱看了个真切。

热爱北京的我,最后也离开了那里,开始在距离故乡不远的西安生活,也许冥冥中早都注定好了,西安西安,往西边走就能心安,我确实在这里觉得踏实,有根,我也把房子买在了长安区,长安长安,长长久久,平平安安。

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开始变老了,总是信这些有的没的。

这么多年过去,我也漂泊过了很多的地方,故乡的口音在我的记忆中不停地浮现又沉寂,每每到佳节之际,我时常焦虑,怕自己有一天忘记了归途,漂泊于天地间,无法魂归故里,便常常与母亲聊起此事,还是母亲将世事看的清透,她只让我安心,说一个人无论在哪里是是一样,实际上我们“生来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的确,心安处,即是故乡。

人生无常,心安处即是故乡。

相关文章

  • 对我来说,乡音都不知道改了多少回

    故乡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你一旦离开,就会逐渐失去留在故乡的记忆,这种“失去”不是一瞬间发生的,它发生在每个奋斗的时...

  • 乡音

    乡音一个本身就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相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特殊意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多少...

  • 无题

    你只知道我是个凉薄的人,却不知道我为你更改了多少次原则多少回底线后决然转身。用最大的热情付出过,放手,必定绝决。所...

  • 你的乡音改了吗

    总觉得,乡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乡音里,带有自己独特的故乡的味道。你一说话,别人便大概能知道你来自哪里,我想,...

  • 你的乡音改了吗

    春节将近,很多在外地求学上班的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很多人都说很多时候普通话跟家乡话转变不过来,不能说到最纯正...

  • 乡音改了,亲情淡了

    今天表弟的女儿过满月,一家一户的亲戚都回来了。 堂弟在省城工作,我已经一年多跟他没有谋面了。今年春节赶上疫情,他没...

  • 小桥流水觅乡音(刘昕羽作品江苏高考作文下水)

    小桥流水觅乡音 诗曰“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未衰,我的乡音已渐改了。 每地皆有方言,那是家乡独一无二的特色...

  • 诗坛初涉

    诗坛初涉 写了多少首, 我从未细数; 改了多少次, 也未在意。 怎知道, 语言是否传统。 怎知道, 又有多少层次...

  • 饭菜里的爱

    乡音 在异乡的我是没有多少想家的,对于的家乡的乡音我很少讲了,因为在外都是用普通话,所以对于乡音而言已经没有多少的...

  • 《回听乡音》

    图文/天水石逸(马太平) 静谧的小村庄,没有来来回回走动的身影。远处的山脚下,一抹灵秀的倩影,如天使般出现。也...

网友评论

  • JamesZhang_7db0:还未曾听过你的乡音
  • 姬十四:乡音就是乡情啊。
    凡过之处,能细心体味细节之人,于生活也定是多感悟,愿活得灿烂
  • 言兼言兼青争聽:喜欢这样的文风,不知道 做事情喜欢有强调儿 ,是否应为 腔调儿?读了几遍感觉不太顺溜,还望作者赐教🙏
    漉真的后花园:@言兼言兼青争聽 嗯,谢谢谦哥,已改

本文标题:对我来说,乡音都不知道改了多少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mub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