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Aronson和Carlsmith在一项儿童游戏研究中,告诉参与实验的孩子不能玩其中的一个玩具,如果玩了就会受到轻或重的惩罚。
很多人觉得,一定是惩罚越重,越能制止孩子去玩这个玩具。
可实验的结果却是: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并不会改变对玩具的喜爱程度,一旦再有机会,他还是会继续玩这个玩具。
而受到较轻惩罚的孩子,反而不在对这个玩具感兴趣。
为什么严厉的处罚反而会失效?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给出了答案。
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态度与行为不一致而引发的不适感。
比如这个实验中,孩子喜欢玩具却被告知不能玩,不明原因的孩子就会产生行为与态度的认知失调。
这时,严重的惩罚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我已经付出代价了,就能心安理得的玩。
以色列一家幼儿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为了防止家长接孩子迟到,幼儿园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迟到时间越长罚款越多。
结果,迟到的家长不减反增。
因为家长们觉得,我交了罚款就相当于花钱给孩子报了个延时班,本来不好意思耽误老师下班的家长却因为罚款,把迟到变成了理所当然。
对孩子的惩罚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过度的惩罚反而会让孩子自责的心理减弱。
比如这段开头提到的男孩偷钱的案例里,如果孩子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偷钱”这个行为的厌恶,那他一找到机会还会继续犯错。
如何让惩罚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一书在“惩罚之谜“这章中给出了两个建议:
1.要让孩子感受到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不能让孩子付出过度代价,比如用辱骂、讽刺等人身攻击或身体疼痛惩罚孩子。
2.要明确针对相应的行为,而不能夹杂父母的情绪,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惩罚是因为让父母生气。
一味地指责和打骂,是无用的。
孩子只有从内心认识到行为本身的错误,才能真正停止这种行为。
同样,如果想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种行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并喜欢这种行为。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达到效果。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
他随机选取了一些大学生,分成两个组去做有趣的智力题。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正常解题,没有任何奖励;
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会得到 1 美元奖励,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
第三阶段:让所有学生自由活动,观察他们是否主动做题,以此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在自由时间,没得到奖励的学生比得到的学生反而会更主动地去解题。
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外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为什么有些奖励会产生德西效应?
原因就在于,它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机:
1.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满足感
你是喜欢做自己随心所欲选择的事,做还是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去做的事?
毫无疑问,当然是第一个。
人们总能从可以自主选择和控制的事情中得到满足感,而德西实验中,金钱奖励把这种满足感变成了被人操纵的控制感。
2.转移了对行为本身的关注
当一道有趣的智力题和1美元奖金放在我们面前,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奖金吸引。
比起行为本身,那些诱人的奖励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体会到单纯解题的乐趣。
3.降低了行为的趣味性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三个无聊的年轻人以踢小区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
一天,一位老人想了个办法。
他对这几个年轻人说:“我很喜欢踢垃圾桶的声音,你们每天来踢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
三个人很高兴,每天使劲踢垃圾桶。
几天后,老人说,只能每天给他们五毛钱。
这几个人很不开心,每天勉强去踢垃圾桶。
一星期后,老人再次降低价钱,变成两毛钱。
几个年轻人非常生气,再也不踢垃圾桶了。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包含了极强的目的性和条件交换,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对孩子来说奖励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物质奖励。
节选自樊登读书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