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再次落第,当他去游嵩山、华山、终南山、庐山……之时,他的父亲苏序(1047年)去世了,苏焕也没有在家,程母带着孩子忙着丧事,和苏焕的妻子商量家里相关银两的支出。八月苏洵才奔丧回到眉山跪在父亲的灵牌前不敢起身,还跟程夫人说道:“我有夫人此生之幸啊!”。他还给苏轼苏辙两兄弟取了学名,这个时候苏轼11岁,苏辙8岁。两兄弟的名字都与马车有关,因为苏洵接触马车尤其多,常年在外奔走。【用了三页来讲解两兄弟名字的由来和父亲对两个孩子的期待,他似乎有洞悉命运的感觉,可谓用心良苦啊!知子莫若父,最后一语成谶。】由于家庭的变故和三次科考的失败,苏洵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事风格,在家悉心严厉地教导孩子读书。
程母在扩大修整院子,传说庭前的两株合抱的老榆树是苏洵所植。荔枝树是蜀中父执蔡褒送苏轼二次还朝时所种。程母在与孩子丈夫交谈中讲了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做人不可太高调了,惹人妒忌,纱縠行的门面小点,免得店大欺客,做人作文,应该都是这个道理,低开高走,稳中求进才长远。”
女儿“八娘”二八芳龄,被母亲程母介绍给娘家哥哥的孩子程之才。亲上加亲,符合当时的“乡人婚姻重母族”的习俗。1050年,苏家16岁的苏八娘风光嫁给表哥程之才。
43岁的苏洵,阅历不可谓不广,他让苏轼和苏辙成长为大才,能为国所用,能为时所重,能为世所尊。获取功名,可成为修身、齐家的动力,也可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利器。细想之下很认可王方的人品和才能,于是中岩书院成了苏轼苏辙学习和成长之地。
程母也没有闲着,她成为纱縠组织的主理事,她把纱縠行打造成了成都以南最大的生产和贸易中心。苏洵又交了两个好友隐士张愈,知州田况。【苏轼其实遗传了父亲苏洵的旷达的大气,他们都有心怀天下,学识丰厚的底气。】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面对误解、背叛还有人生困境的时候,才会发现无人为伴是多么令人孤独。而“舟自横”心态是明知无人为伍,也要坚持自我的倔强与坚持,更让这份孤独增加了一抹悲凉。历经沧桑,“野渡无人舟自横”也可称为苏轼那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与豁达。不在乎芳草萋萋却人迹罕至,不在乎“野渡无人”而无人问津,只是能有自己荡漾在两岸的寂廖空远里。风吹雨打不怕,斜风细雨不怕,迎接一切未知,拥抱一切惊喜,但现实生活感觉到希望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野渡无人”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拥有“舟自横”的坚守,才能抵御生活磨难最坚实的底气。人生孤独,不妨豁达一些,不时勉励自己“夜渡无人舟自横”。
讲述中岩即半山,在半山上的寺院,也许能够体会什么叫“半山哲学”于是围绕这个“半”字延伸出一些有名的诗句,是的“半个苏东坡”就够我们消化一生。
苏八娘之死,在母亲的介绍下,嫁给了哥哥的孩子程之才,她当时只有16岁,程母的哥哥青年时在乡里已是横行一方,为人奸狡了,八娘嫁过去第二年就生了第一个孩子,哪知道还是受到婆婆的冷遇和一家人的斜睨,程之才更是暴力相加,最后整天以泪洗脸,孩子的病逝更是让八娘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于1052年撒手人寰。只有18岁的年纪,让人真是难受。苏洵用文字来泄愤,与岳父程家更是断绝来往。三次饱尝失子之痛,刚毅好强的程母只能自吞苦水,再也没有回程家嘴了,但是劝苏轼要放下仇恨,告诫他仇恨可以代代相传的,是不可以带着仇恨去生活的。苏洵写下《自尤》告诫天下父母对待儿女的婚姻要慎重,对女儿的冤死深感自责。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他却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他当时已名满天下,新知老友接踵而至,包括詹范、陈季常、苏州定慧寺的长老派寺僧卓契顺来惠州问安,他给苏轼的儿子苏迈捎信徒步旅行几千里,又与苏轼有一段幽默的问禅式对话成佳话。苏轼感动不已,书写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作为答谢。
吴子野也是苏轼多年的好友,在他一次次被贬时总是不离不弃,药品食品他总是毫不吝啬,更不惜千里跑去陪伴。在古代像苏轼这样好人缘的人应该很少。
在惠州苏轼也非常好的处理了一桩家族恩仇的大事,就是他与程之才程家的恩怨,两家人已有多年不往来,随着程之才之子一声“表叔好”,而化解了先前的恩恩怨怨。之后他们不仅往来频繁,程之子还协助苏轼解决了很多在惠州遇到的难题,为惠州的百姓办了很多好事,特别是惠州西湖“两桥一堤”的竣工更是造福惠州一方,虽然惠州百姓命名为“苏公堤”,但也有程之才的功劳。岂料惠州一别却成为了他们人生的永别。苏轼在贬海南岛时,他们再无联系。王敏仲和邓守安也是与苏轼志同道合,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苏轼还在岭南地区广州建成第一套自来水系统。苏轼对亲人的坦诚、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感情、化解了苏程两家的宿怨,这段为民谋福利、以诚化宿怨的美好故事成为永恒的佳话,也无疑是程母当年亲情教育的成果。程母以自身坚韧的毅力和大爱的情怀,培育了苏轼苏辙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造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三苏辉煌。因为男权社会的阴影,她的名字到最后也无人知晓,但是她理财的智慧、人格的魅力、人品的高尚、人情的厚道却造就了她成为一个名流千古的女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