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喝茶,已经有些年头了。越喝,心境就越稳了,处事也就不像当初那样着急毛躁了;越喝,气色也越好,不似以前喝酒时的天天难受、处处毛病了。
一个人的时候,大多时间都是一壶茶、一本书。遇上天气好的时候,也会到附近的茶室去坐坐。
渐渐发现,茶室是个消乏解累的好去处,而且茶室的布置也是包含着文化在里面的。最近重读了一遍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对此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对照书中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也来说道说道这茶文化里的茶室,和茶人风范。
01-茶室
茶室,其实是一个空间,就像我们常说书房,不仅仅来喝茶,更多的是一个心灵寄托的空间。
茶室必须依循某种个别特定的品味来建造,乃是再遵照一项重要的艺术原则:若要淋漓尽致地赏玩艺术,就必定得到真诚面对此刻的生活与生命。
我对茶室了解不深,但却叶公好龙般地想要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茶室。独自一人,静坐,喝茶,看书。有2、3好友同坐也行,可以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也可以只喝茶不说话,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就是要那么一种安静,但又不会因为彼此之间没有言语而尴尬的环境。
附近就是马连道第三区商业街,其实就是茶叶一条街。我很喜欢这样的环境,确实比较安静,尤其是在北京这样的都市,似乎其他的区县都是车水马龙,唯独此处车少、人缓。
工作不忙的时候,我总会散步出去,信步走入一家茶室,观赏一下人家茶室的布设,虽然不好意思长待,但是在欣赏的那一刻,心情还是愉悦的。
倘若遇上好客的商家,还能邀喝一杯茶,那就更好了。听店主介绍一下茶叶,品尝几杯好茶,顺带着聊聊天,问问生意。反正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没有什么负担,遇上喜欢的茶叶,看价格适当就买一点,若价格太贵,也就只能望而却步,向店主说声不好意思,然后赶紧闪人。
一般茶室的布置没有《茶之书》讲得那样的雅致,因为这里的茶室都是要做生意的,太雅致了恐怕就没法适合大众的消费者了。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能让人有一种“虽身处闹市中心,却感到自己位在远离文明扰攘的森林”。我们经常去一家名为“鑫源茶厂”的茶室,因为老板是比较热情好客的云南女孩,一来二去和几个小伙伴都成了“忘年”好友,大家没事都会去那里坐一会,喝上一小会茶,然后在继续忙碌的工作生活。
茶室的布设必然要体现主人的文化特质,可以是寂静清幽,也可以是静谧悠雅。《茶之书》列举了两首诗,分别代表两种不同风格的设计布置——
踽踽独行远眺望,也无红叶也无花。
深秋薄暮月朦胧,一轩坐望浪淘沙。
追求一种完全的寂然,仿佛置身于大漠孤烟之中,四周万籁俱静。
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
在寂静中又多了一份生机,仿佛小径通幽,犹如月色入户,不禁令人欣然起行。
无论如何设计,茶室的功能首要的是喝茶,营造一种生活在尘世、灵魂在净土的氛围。但是也要注意,茶室并非徒有清净,更要兼有美感与自然。
02-茶人风范
什么是茶人?什么又是茶人风范?
估计冈仓天心的概念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概念,在大部分人看来,是有出入的。
再一次读完《茶之书》,我理解,茶人不是单纯的喝茶人,也不是卖茶人,而是对茶的喜欢上升为习惯和文化的人,而茶人风范,就是面对好茶时首先要把自己变得更为优秀的一类人。
书中列举了“利休最后茶会”的故事,讲述了真正的茶人风范乃是“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被太合秀吉准许以自杀保持自己的尊严。千利休在预定自尽的时刻,邀请了自己最重要的弟子们,举办了最后一次茶会,尔后所有弟子强忍泪水向千利休告别,只剩一位最亲近的弟子,受千利休嘱托,见证他最后的结局。
千利休褪下茶会装束,小心叠放好,尔后表情温和地吟诵辞世之句:
永恒之剑,吾之佳宾,刺佛杀祖,开汝之路。
读到此处,我写下了自己的理解,所谓茶人风范,就是刚毅、宁折不歪、素正。
什么是大师?所谓大师,就是让自己称为艺术本身。茶文化的大师,也是一样的,是本身就带有淡淡的茶香,而不是出口便是这样的茶叶一斤要好几千、好几万。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吧,茶人所持有的风范,正是我们在繁华闹市中用以自保的人生态度:
“海海人生,波涛自生,若对如何修身养性的奥秘一无所知,必将不时受各种愚昧困苦所扰,纵欲强颜欢笑,装作满足,终究亦属徒劳。”
拼命的日子不容易,要是累了,就坐下来喝杯茶,歇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