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埃里克森关于婴儿与学步儿人格的理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没有哪个父母能够完全满足婴儿的需要,父母的反应性受个人的幸福感、当前的生活状况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但只要父母和谐的养育是富有同情心、充满爱的,0~1岁的心理冲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就能顺利得到解决。
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学步期的冲突,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要得到顺利解决,父母必须给孩子提供恰当的引导和理性的选择。给孩子足够的耐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他们能做的事情,如大小便、用勺子吃饭、捡玩具等。即使做不了的事情,父母也不要批评和打骂,应该以充分地包容理解来满足他对独立的要求。
总之,基本信任感和自主性是0~2岁儿童必须要建立好的最基本情感,若儿童在最初几年对养育者缺乏足够的信任,没有形成健康的个体感,成年后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要么对自己所爱的人过分依赖,要么在遇到困难时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情绪的发展
1、基本情绪的发展
高兴、愤怒和悲伤、恐惧
2、理解他人情绪并做出反应
婴儿面对不确定情境时主动地从可信赖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即进行社交参照。社交参照使年幼儿童不再只是对别人的情绪信号做出反应,而且还能应用这些信号揣摩别人的内心状态和偏好,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3、自我意识的情感的出现
自我意识的情感是指一种高级的情感,如内疚、羞愧、尴尬、嫉妒和自豪。
自我意识的情感在1岁半以后出现,因为18~24个月的儿童越来越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唯一、独特的个体。羞愧、尴尬、内疚、自豪都在这个年龄出现,而嫉妒和自责在3岁时才出现。
除自我意识之外,自我意识的情感需要另一种成分:成人告诉他们何时该感到自豪、羞愧或自责。自我意识的情感在儿童与成就相关的行为和道德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4、情绪自我调节的萌芽
情绪自我调节是把情绪强度调节到恰当水平,以更好地达到目标的策略。
情绪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和成人的教育而不断提高。情绪控制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婴儿期就已经很明显,到了幼儿期,他对儿童的适应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头2年里,调节情绪的良好开端会对自主性、认知及社交技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气质与发展
1、定义
气质:即婴幼儿期出现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反应性指情绪唤醒、注意以及活动的速度和强度。自我调节指用于改变反应性的策略。
2、三种气质类型
易照养儿童:在婴儿期很快地形成日常生活习惯,通常比较乐观,容易适应新环境。
难照养儿童:生活习惯不规律,接受新经验较慢,有消极和强烈的反应倾向。
慢热儿童:不活跃,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温和、抑制。心态消极,对新经验适应慢。
3、气质和儿童教养方式:良好匹配模型
良好匹配模型:可以解释气质和环境如何共同作用以导致最佳效果。也就是创设一种最适合儿童气质类型的教养环境,帮助儿童形成更具适应性的能力。
难照养型气质的儿童经常得到与其气质不相匹配的养育,其父母经常用生气和惩罚管教儿童,这阻碍了努力控制能力的发展。当儿童不听话、反抗父母经时,父母变得愈发懊恼,于是他们继续采用强制教养方式,但他们的方式往往前后不一,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时又会放任孩子。这些教育行为使儿童保持并加重了易惹恼、易冲动的行为。如果父母积极、敏感,就能帮助儿童调节情绪,难照养型气质表现会减少。
养育方式与儿童气质之间的良好匹配最好及早建立,在不利的气质和环境关系导致适应不良之前及时预防。难照养型和害羞儿童都能从温和的、接纳孩子的父母养育中收益,这种养育在儿童掌握新经验的过程中,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
四、依恋的发展
1、定义
依恋是人对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情感联结,与这个人交往带来愉快体验,面临压力时会从这个人处得到安慰。
2、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婴儿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分离时,他们可能会哭,因为他们更愿意与妈妈在一起。妈妈返回时,他们能积极地寻求接近,哭泣也立即停止。
回避型依恋:妈妈在时婴儿似乎漠不关心。当她离开时,婴儿也不伤心,他们对陌生人的反应与对妈妈的反应相同。重聚时,他们回避妈妈,或缓慢地走近妈妈,当被抱起时,他们常常不愿靠近。
拒绝型依恋:分离前,这些婴儿寻求与妈妈的亲近,常常停止探索。妈妈离开时,他们会大哭,妈妈返回时,他们又表现出生气、拒绝行为,有时打、推妈妈。被抱起后,继续哭,不容易被安抚。
混乱型依恋:这种依恋模式反映了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性。重聚时,这些婴儿表现出许多困惑的、相互矛盾的行为。
3、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1)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2)养育质量
养育者以一种定时、有节律、适当地方式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有利于建立安全型依恋。
(3)婴儿的特征
(4)婴儿及其父母生活的家庭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