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静月荷
读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为我们近距离走进伟人,打开了一个窗口。
作者笔下的曾国藩,是一个有血有肉、灵魂温暖的人;他即正直又不失圆融,即勤勉清廉却又是对诸多潜规则运用自如、一个立体多层面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012634/a952621cc1a918fd.jpg)
一、仕途坎坷,历练人生
曾国藩身处清末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有心报效国家,为朝廷效力。可蚍蜉撼树,谈何容易。
他内心的彷徨、挣扎、苦闷,无以言表。他读史书,研究历史,修身养性;自律、慎独,守着庞大的湘军经费,却从未乱花一文钱。
他权倾朝野,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爱惜人才,极力举荐身边的能人智士;有责任有担当,为自己赢得了青史留名。
在那个特定的历时代,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似乎都浓缩在“升官发财”四字之中。
曾国藩前半生追求的所有目标,就是:考取功名。
然而,年轻的曾国藩,14岁开始参加考试,一次次科考落榜,直到28岁时,才考上举人。那艰难的心路历程,是一般人所不能承受的。
然而,在一次次失败面前,曾国藩没有被击垮,而是越挫越勇 。正如:苦难没有价值,但是没被苦难打败的人生才,才有价值。
曾国藩坚信,没有谁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 。惟有“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这也是曾在苦难中摸索出的成功秘诀, 勤能补拙,惟有不懈的努力才可能达到心中追求的目标。
“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也是曾国藩致胜的关键。古往今来都一样,考试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起跑的速度并不决定最后的结局。
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28岁这年考上了举人。自考取举人之后,曾国藩的京官生涯,便一路顺风顺水。
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雄,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让同僚们可望而不可及。
曾国藩能成为一代大儒,靠的不是道德勇气,而是精神上不断地自我更新,“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https://img.haomeiwen.com/i4012634/2956ae40696818bd.jpg)
二、温暖的灵魂,日月可鉴
曾国藩身处最黑暗的晚清末期,官场腐败,军队涣散,他“赤地立新”建立湘军,挽大厦于将倾。
曾国藩年轻时也是一愤青,言辞犀利,经常挑战当朝百官,一度倍受排挤,深感孤独。
在一次次失利后,曾国藩开始反思,通过大量阅读史书,从老子等先哲的思想中,寻找灵魂的光亮。
曾国藩对晚清朝廷的昏庸深感痛心,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然而,丛林法则告诉他,适者生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曾国藩终于学会了圆融处事,外柔内刚;学会了宽于待人、明白了赞扬比批评更重要;学会了理解和包容、学会了与各色人物和平共处。
正如曾国藩所说:十分精力用于军事指挥上,可用3—4分,而用于平衡官场中的各种关系,要用去5—6分。
可见,真正耗人精力的反倒是错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曾却善于利用这些关系,让自己如鱼得水般的游戈于其中。
时事造英雄! 曾国藩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得出了: 只有通过浸润之功,日将月就,才能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现实中,“一帆风顺”永远只能是美好的祝愿,暴击才是人生无处可逃的常态。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同龄人,然左一开始便对曾怀有偏见。
由于都是科考出身,曾的仕途平步青云,而左只是一个白衣举人。使的左心生嫉恨。
然曾善于谋略,而左的决断能力却很强。左时时与曾争高低,处处与曾论短长。
而曾总是以德报怨,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化干戈于绕指柔。并在关键时刻,给予左极大的提携,让左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曾国藩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举贤让能。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曾知人善用,对身边的人,不惜花时间,花精力用心培养,并极力提携举荐。
用“立人” “达人”,使几乎所有朝廷名臣都有知遇之恩,师授之恩,举荐之恩。曾的怀柔政策,使得他朋友遍天下,美名传四方。
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
曾左二人,一个儒缓,一个果决,在晚清历史的巨流中,利益情感交织,恩怨纠葛错综复杂。
曾左二人,经过几十年的博弈争斗,最后,左还是甘拜下风,自称“晚生”。
“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彰显出曾的高风亮节,虚怀若谷;使一代名臣大儒,用温暖的灵魂化解了几多恩怨纷争。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左宗棠祭曾国藩的挽联,署名“晚生左宗棠。”这是左在曾生后,给予的最高评价。
![](https://img.haomeiwen.com/i4012634/2afe51d7cfa12f1e.jpeg)
三、修行的路上,灵魂不会孤单
人生就是一个人的修行,一个是德行,一个是恒力。 所有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的。
曾国藩人生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儒学信徒最高远的志向, “学作圣人”: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对内可以问心无愧、不逾规矩,对外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法,苛刻、琐碎、拘泥,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每分每秒都处于战斗状态。
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是就“有恒”,以恒字为最高准则,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的通的,便是好汉。”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从无恒到有恒。
恒,是最难的东西。正如曾所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在你披荆斩棘的道路上给你设置绊脚石。稍不留神,便会放弃了那一直所坚持的“恒”。可见,恒心(毅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国藩最终从平凡“愚钝”,到后来成为名臣良将一代大儒,他的蜕变对于后人的最大意义在于: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普通人,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超人。
正如曾国藩所言:“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修身养性,是曾国藩每日必做的功课。“自律”、“慎独”,是曾国藩的行为准则。
“不靠当官求财”, “众将皆富我独贫”。 曾国藩铮铮铁言,说到做到。
一方诸侯,财权在握,面对巨大的诱惑和考验,他依然遵从自己内心高远的志向,诸将皆富,大帅独贫,这就是曾国藩做人的铮铮铁骨 。
正是曾国藩能够正身正己,坚持原则,宽严并用。用刚柔相济统帅湘军,才练就了一支威武的湘军。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人品。
对常人来说,金钱的诱惑无疑是很大的。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也说“金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的确,我们努力奋斗就是为了生活幸福,使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而对于金钱的态度,则反应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金钱固然可以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然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只拿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不义之财不可取。切记,面对金钱的诱惑,贪念是害人之本。“莫伸手,伸手比被擒”。
只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才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住一颗淡然的心,看淡金钱,看淡身外之物,不做金钱的奴隶,让平凡的生活开出幸福的花朵。
![](https://img.haomeiwen.com/i4012634/70d8069c03f07f71.jpeg)
四、曾国藩的句句箴言,今天仍具有生命力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获”。“魔鬼藏在细节里,细节决定你能走多远”。
“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忘初心,坚持原则”。这些做人立世修身养性的美德,是我们现代人最该学习的。
曾国藩给子女留下了十六字家风箴言,这也是曾立世做人之本: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马东玉在《一个半圣人》中所说:“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这是对曾国藩最好的评价。
一代名儒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足以温暖后来者追随的脚步。
![](https://img.haomeiwen.com/i4012634/d87cfeed2ced7cd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