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散文简书面面观
塔尔寺,值得拜谒的佛教圣地

塔尔寺,值得拜谒的佛教圣地

作者: 玉杯清茗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02:18 被阅读76次
    久闻塔尔寺之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早想去拜谒这座佛教名寺。春节期间难得有时间,就与家人同赴西宁偿了多年来的夙愿。除了现场震撼于佛教文化的绚烂悠远,更受益的是通过深入了解与这座古刹有关的历史神奇传说,对佛教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内心深受触动。
    塔尔寺,值得拜谒的佛教圣地

    寺名的由来与其影响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公元1379年。来源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所建造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主要建筑依山傍塬,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据说,塔尔寺的由来,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这座寺是我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我国及东南亚都享有极高的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皇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皇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另外,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西宁最著名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先有塔尔后有寺的传说

    塔尔寺建寺,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达170多卷。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三个法身雕像及启示

    寺内的大经堂内,有两个活佛讲经说法的高大“法台”,法台左侧是一尊宗喀巴大师7岁时等身像,右侧是宗喀巴16岁和53岁时的等身像以及一尊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塑像。7岁、16岁、53岁这三个年龄段对于宗喀巴大师和藏传佛教而言,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7岁,宗喀巴受沙弥戒正式学佛,法名“罗桑扎巴”;16岁,少年宗喀巴离开青海,踏上去西藏的求佛之路,当他来到西藏,拜会各师名门,精进研修。53岁,在看到西藏佛教戒规松散不得人心后,宗喀巴决定取百家之长,创立以戒规严格而著称的格鲁派,即黄教,格鲁意为“善规”。
    雪域佛陀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精研佛法,不断去芜存菁,最后才使得后半生功德圆满,才有了今天的佛光普照。这个过程形象的诠释了人生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至理:刚开始触摸到花花世界,年少轻狂,大有天下尽在掌中之感,觉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经过一段岁月打磨,苦痛煎熬,渐感似是而非,人近中年,好像“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历尽波折,放下执念,勘破虚妄,人生垂暮,发现真相,最终觉得“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度母的誓愿

    度母殿是塔尔寺之行最后观看之地。当时,天色渐晚,人已乏,且有西宁的亲戚催促返回晚餐。但看到度母殿的名字,不知为何心生向往,于是不顾家人反对,举步前往。
    塔尔寺,值得拜谒的佛教圣地
    殿中,度母像安然慈祥,简单站立,怜爱的注视着苍生。不禁感叹设计师的技法高妙,让人一见即有亲近之感。联想到入殿前从网上查看的度母的事迹,心中更多了很强烈的崇敬之意。
    佛教记载,观自在菩萨入于普光明多罗三昧中,从其面轮右目瞳中放大光明,随光流出现多罗菩萨,多罗菩萨普告大众说:“谁在变苦,谁在流溺生死海中,我令誓度!”藏传记载了父母的三次发愿。

    第一次发愿

    在无量劫前的“种光世界”,有一公主名“般若月”,天生善根深植,礼敬三宝。这个世界的人们寿命极长,般若月公主至心供养佛弟子长达一百万零八年,每日以无数珍宝璎珞供养。诸比丘众都赞叹他道:“您如此恭敬虔诚,今生必然获得正果,若是能至心于佛前发愿,一切所愿必能成就,那么您何不发愿转变女身成男,方便修行呢?”
    般若月公主云:“我观此处无男亦无女,无人无识亦无我,男女名称皆虚假,世间劣智迷惑生。”借着继续说道:“从来以男身修行佛道的人是很多的,可是以女身修行佛道的却很少。所以我今日于佛前发愿直至虚空界毁坏之时,我都以女身度化一切众生。”

    第二次发愿

    度母又曾经在不空成就佛面前,发愿曰:“愿我能护持十方一切苦难的众生,并且降服一切魔障,从此九十五大劫中,每天都能度化百万众生,使其身心安稳快乐。”诸佛感佩他的愿行,故赐名度母,以其能度化众生、施予无畏的缘故。

    第三次发愿

    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救度众生,但是众生仍然常溺五欲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无量诸苦。有一天,观世音菩萨以慧眼观察,发现自己虽然度化了无量众生,可是六道众生并没有减少,他不禁悲从心生,流下两滴眼泪,两滴泪水变成了两朵莲花,从莲花中出现白度母和绿度母,各自合掌恭敬向观音菩萨同声说道:“菩萨,您不要担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转生死苦海的众生,为菩萨分担救度众生的悲愿。”然后,两尊度母又显现为二十一尊度母。从那以后,她们就开始协助观世音菩萨广度众生。因此,度母是观音悲泪的化身。
    既然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的眼泪或者心间化现的,实际上他们就是一个本体,所以祈祷度母和祈祷观世音菩萨是相同的。在汉地,一般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菩萨;在藏地,一般认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性菩萨。如果按照汉地的说法——观世音菩萨以女相度化众生,这和藏地的说法——度母以女相度化众生,二者密意可以说是相通的。
    对于度母的故事,作为佛教的一名观众和过客,我无法辩识其真假,但却深为度母这种舍身为众,自觉觉他的精神所感动。毫不犹豫点了一盏酥油灯献上,表达彼时彼刻的崇敬之意,更多的是表达对大无畏精神的心灵皈依。也许达不到那样的境界,然而,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善念即是福报之始。
    塔尔寺之行已成过往,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终生有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塔尔寺,值得拜谒的佛教圣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dn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