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于任何一种理论或现象,我们要想把握整体认识,则必须要做到日积月累。在昨日的学习中,我对三声腔理论进行了部分的认识。我相信在对三声腔理论有了初步印象后,今后如果遇到相关知识则会对其持有敏感态度,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积累。
三声腔理论与色彩区理论息息相关,今天在学习色彩区理论的过程中,我又进一步了解到三声腔理论的其他知识,所以想补充在此文中。其一是杨匡民先生于1980年发表的《湖北民歌的三声腔及其组织结构》一文中总结了五种三声腔,那时的五种三声腔中还没有提及到减三声与增三声这两种声腔。之后,在1987年,杨匡民先生发表的《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一文中又增加了减三声。最后增加的是增三声。可见,三声腔系中的这七种三声腔并不是同时发现的。其二是杨匡民先生曾总结的四种三声腔声韵的组合方法。第一种是单一声韵行腔为歌,指的是一首歌曲中只用七种声韵中的其中一种。第二种是声韵交替行腔为歌,指的是两种声韵在一首民歌中轮流交替出现。第三种为声韵混合行腔为歌,意思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韵混合在一首民歌中。第四种为声韵转调行腔为歌,这种方法涉及到调式调性的转换,它的声韵转调方式又可分为三种:同韵类转调、不同韵类转调和声韵交替转调。
在补充完上述三声腔理论的知识后,我将概述我了解到的色彩区理论知识。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杨匡民先生曾对收集到的湖北民歌的音调特点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了《湖北民间歌曲音调特点区分示意图》,之后开始了将民歌所属地区划分为不同色彩区的工作,不断地对色彩区理论进行完善、丰富。
1980年,杨匡民先生发表的《湖北民歌的地方音调简介——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特点问题探索》一文中,他将湖北省的民歌分为五个色彩区,分别是鄂东南、鄂东北、鄂中南、鄂西南和鄂西北色彩区。之后,他又从地方范围方面列出各个色彩区所包括的专区,并对不同色彩区的专区所具有的三声腔类型进行了介绍。比如在属鄂中南色彩区的荆州专区中,以“Do Mi Sol”大声韵为基调行腔的民歌就是当地一种很有特色的地方音调,打麦号子《催咚催》就是运用了这种声韵。另外,在荆州各地,除了存有应用到“Do Mi Sol”这类大声韵的民歌外,还有运用“La Do Mi”、“Re Sol Do”、“Sol La Do”这三种声韵的民歌。并且,对于那些处在色彩区交界地带的民歌来说,往往与其相邻色彩区的民歌音调具有某种相似性。如与鄂中南色彩区接壤的鄂西北色彩区,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民歌音调“Re Sol Do”;与鄂东北色彩区西部相邻的鄂西北色彩区,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的民歌音调“Re Sol La”。反之,相隔较远的色彩区之间民歌音调往往不相同或不相似,它们之间更多体现地是差异性。
1987年,杨匡民先生发表的《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一文中,进一步根据民歌音调的结构关系,将湖北民歌色彩区分为主次型、并列型和混合型这三种区型。其中,鄂西南与鄂东北色彩区属于主次型,鄂中南色彩区属于并列型,鄂东南与鄂西北色彩区属于混合型。并且,他解释道,所谓“主次型”就是区内民歌旋律以一种音调为主,其他音调为辅。如鄂东北主次型色彩区以宽三声“Sol La Re”为主,以窄三声“Sol La Do”为辅。所谓“并列型”就是多种音调并行于一个色彩区之中,它们各以其音调组合调式。如鄂中南并列型色彩区有四种地方音调,分别为宽三声“Sol Do Re”、大三声“Do Mi Sol”、小三声“La Do Mi”和宽三声“Sol La Re”。混合型色彩区,是指在一个色彩区内的民歌旋律音调混有别的色彩区的音调。如鄂东南混合型色彩区混合其邻区鄂东北色彩区的音调,主要音调有“Sol La Do”、“La Do Re”以及“Sol La Do Re”四声音阶。
湖北民歌五个色彩区之间有着相同或不同的民歌音调,从而产生出相似或不同的地方色彩,当杨匡民先生将民歌与所在地区的联系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时,也就形成了色彩区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