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成功了,那么他所作的事情是不是就是一定正确呢?他所说的话就一定是至理名言吗?
先别急着回答,我们来看一个很著名的思维试验。
假设有100万只猴子在股市上“投资”,它们随机买卖股票。
一年后,约一半猴子赚钱了,另一半亏钱。
又过了一年,赚钱的猴子里又有一半赚钱,一半亏钱。
那么10年后,只剩下1000只猴子,每次投资都是正确的。
20年后,只剩下1只猴子每次“投资”总是正确。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只有它成了亿万富翁。
这时记者们一拥而上:“富翁猴子先生,快与我们分享您投资成功的秘诀吧!”
富翁猴用手揉了揉刚睡醒的眼睛,打着哈欠道:“我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边吃着香蕉边思考的。”
第二天报纸的商业版头条一定是——想致富吗?吃香蕉吧!
扯淡!
聪明的你一定已经看出来了,以结果的好坏来判断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是有问题的。
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做的决定就是不对,反之也是如此。
02
马云,马爸爸,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争相报道他即将在一年后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新闻,功成名就,退居二线,也体现出他的豁达与睿智。
但今天想要和你分享的并不是马爸爸如何成功的英勇事迹,也许这类故事更受欢迎。
中国这些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只增不减,大学生辍学创业的事例屡见不鲜。
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马云爸爸这样成功的企业家们,不断分享着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在战略思想上的高瞻远瞩;在企业管理上的有效与高产......
他们每一次的演讲,每一篇的文章,都是鸡血满满,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再加上现实工作中总是事与愿违,常常被老板劈头盖脸地批评得一无是处。
因此逃离现实,自己的事业必须自己做主,使得他们创业之心如火山喷发一般汹涌、猛烈,急不可待。
可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家看到一个企业的成功,那可是踏着无数失败者的尸体才登上顶峰的。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比例也不为过。
有这么一套冰冷的数据:到2017年,有61%的企业创业5年左右便被市场淘汰;另外,79%的企业在经营10年左右以失败告终。
经营一家企业,看来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轻松写意,应对自如。在创业中,失败企业的数量要远远多过成功企业。
在这种“结果偏见”的影响下,那些蓬勃发展的公司,他们的领导者,管理者出来分享的经验、观点、智慧被捧上了天,每一次演讲都是座无虚席;每一条感悟都是金玉良言。
成功人士自然光彩夺目,但常逛逛失败者的“墓地”或许得到的收获会更多。
03
吴军老师常说:即使是一台停止的钟表,一天里还有两次能够指示正确的时间。
与其在意结果的成败,不如将注意力放在对过程的分析,判断,决策上,形成一套为人处事的基本系统。
选择了成功概率大的选项,结果却没有成功,那并不能说明你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那只是运气问题。
面对一道分析证明题,首先判断出解题的思路,再运用正确率更高的公式解题,如果结果是错误的,那也只能是运气欠佳。
刘润老师说:不仅仅是行为形成结果,在行为与结果的中间,还夹带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运气。
运气也就是概率,行为*概率=结果。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协作,做出正确概率高的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常听到许多人在失败之后大放言辞:我根本不在乎输赢!我只是一时运气不好而已!
怎么听都像在给自己的无能找借口罢了。
因此,真正不在乎输赢的人,一定是决策能力更强,决策水平更高的人。
他们通过理性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演,做出成功概率更高的决定,即使错误,也了无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