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倡导的是“严父慈母”,父亲在孩子面前要不苟言笑,母亲对孩子要慈爱有加,所以你看《红楼梦》中,贾政对着贾宝玉,脸从来都是拉得老长,冰冷的脸色可以使面前的热茶转眼成冰。
记得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对得很不错,贾政一路上的评价却是“畜生,畜生”、“无知孽障”、“无知蠢物”……如果不幸触了父亲的龙鳞那更了不得,换来的肯定是一顿毒打,所以提起父亲,宝玉就不由两腿打颤,如果不是躲避不及,一定不和父亲碰面。而王夫人则总是对宝玉百般包容,心肝宝贝地呵护。
在我们家,这种传统似乎被打破了,父亲在我们面前虽不苟言笑,但从不打骂,母亲则算不上一个慈母。
我们家姐弟四人,姐妹三人年岁相近些,弟弟则比我们小许多。但无论儿子女儿,总是母亲管教得多。母亲也曾无数次埋怨父亲:“四个孩子你都不打一下!”打——是小时候母亲教育我们的方式之一,其实也是当时许多家庭管教孩子的方式。
母亲打我们的工具,一则是手,二则是堂屋门后的苕帚把,打的部位一般是屁股,做错事,说错话,均可能被母亲抓小鸡仔般抓到,然后把我们面朝下摁在大腿上,抡起巴掌或抄起苕帚,朝屁股劈里啪啦一顿打,嘴里还一边教训我们的错处。这时候,缠着三寸金莲的奶奶总是冲出来当和事佬,一边拉着母亲的手阻止,一边对我们说:“还不快跑?”
在这方面,全家的共识是:姐姐是最机灵的一个,让跑就跑,绝对让母亲眼不见为净;我是最倔强的一个,让跑偏不跑,要打就让你打个够!弟弟是挨打最多被打最重的一个,因为他最淘气。长大后母亲对我说:“奶奶让跑还不跑,老是挨死打,知不知道你不跑我会越打越生气?”
其实母亲打得看似狠,却并不曾打伤过我们,我们也从不曾记恨过。尤其自己做了母亲才真正知道,管孩子是件多么累人的事。那时的农村,还没有如今的现代化,许多劳作全靠一双手。母亲忙完田里农活忙家务,侍弄完庄稼还要收拾我们姐弟四人的吃喝拉撒,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哪里有闲情雅致在儿女面前表现慈爱?打当然是最经济便捷有效的方法,我们也在挨打中懂得了是非黑白和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是母亲爱我们的一种豪放的方式。
后来,我开始到镇上的初中读书,必须住校。初离家,难免手忙脚乱,而且初一那年学校食堂的饭远远不够学生吃,我们必须自带馒头咸菜豆瓣酱等,冬天啃冷馒头喝冰水是标配。母亲从没去学校送过我,也不怎么过问我在学校的生活,更不会在周日下午为我准备返校需要带的东西。周末,我除了干农活,做家务,还得洗一家人的衣服,我要自己计算带几个馒头,自己切咸菜凉拌,自己熟豆瓣酱,自己准备衣物,我是如此,姐姐妹妹亦是如此。
记得初二那年的春天,春暖花开,眼看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周日下午返校时我穿得很单薄。没想到两天之后却下起了雪,我在学校自然被冻成了狗。许多家长都来给孩子送厚衣服,我望眼欲穿也没等来母亲送的衣服。但到底熬过了那几天倒春寒,还没有被冻病,真是个奇迹。
我从开始进入初中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到后来上高中上大学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与母亲的放手式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是母亲对我们的冷酷的爱。
其实,大多数时候,母亲的爱也是婉约的。
我一出生,就有一头乌黑靓丽的“长发”了,小学一年级时,我那两条长及腰下的粗黑油亮的麻花辫儿,是闻名了整条由家至学校的街道的。每个初见我的人都会说:“这是谁家的闺女,怎么长了这么好一头头发啊!这每天得花多少功夫收拾啊!”这时,我当然也会自豪地甩甩我的麻花辫儿,心想:”给我编辫子,我妈可有功夫了!”
好看的长发当然需要时间打理。七八岁的我,既不会自己洗,也不会自己梳,更不会编辫子,这些全是母亲的任务。每天吃早饭前,是母亲最忙碌的时间。父亲在做家务方面继承了先辈们“君子远庖厨”教导,坚决不学习做饭。母亲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给一家人做早饭,期间喊我们起床洗漱。妹妹还没上学,姐姐比我大四岁,一切可以自理,最麻烦的就是我,要梳辫子。奶奶老眼昏花,这事儿干不了;父亲做饭都不学,还指望他学习给女儿梳辫子?姐姐的手太小,梳不好,所以还得母亲亲自上阵。母亲为我麻利地解开辫子,用木梳子自上而下梳理顺滑,然后我的发丝就在母亲指间盘旋飞舞,几分钟时间,两条漂亮的麻花辫儿就编好了。
母亲生得一双巧手,家里田里的活计都能拿得下。她会自己裁剪缝纫衣服,纳的千层底布鞋漂亮又好穿,尤其在做饭方面,母亲得姥姥的真传,会用极简单的食材做出极美味的食物。妹妹常说:“一叫我做饭我就觉得没啥可做的,眼瞅着家里就那几样平常的东西,可一让咱妈做,她总能做出点好吃的,我真是服了!”在那物质贫乏的年月,有一个会做饭的母亲,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每到下雨天,母亲不得不放下田里的活儿,这时她也不闲着,总会摆弄着给我们这几个大小馋猫做些好吃的,父亲名之曰“改善生活”。母亲最擅长炸糖糕,那是父亲的最爱,还有金黄酥脆的炸麻叶,水煎包,酥肉……样样想起来都让人流口水。
这一丝一缕,一餐一饭里,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
母亲有一个极美的名字“崇玉”,这是当过私塾先生的姥爷起的。可能是有一个读过书的父亲耳濡目染,母亲虽没读过几年书,却通情达理,对我们的家教也极严。即使再恼恨谁,我也从不曾听她说过脏话,当然她也不许我们说,一句也不行,否则就是挨打。母亲不许我们随地吐唾沫,并不在于讲究卫生,而是说当着别人的面吐唾沫是对别人的一种侮辱。再简单的饭食,哪怕只是一人一碗面条也必须坐在餐桌上吃,不能端着饭碗到处跑,更不能边吃边看电视。吃菜只能吃自己盘子那而的,不能在里面翻拣自己爱吃的,她说这些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还比如,坐要有坐相,不许抖腿;站要有站样,不许乱晃;跟人说话不许用食指点来点去……小时候觉得我们家咋有这么多规矩,长大后才明白,这些都是母亲教给我们的最基本的社交礼仪。
我十二岁开始离家住校,渐渐脱离母亲开始独立生活,总算成为了一个不太令人讨厌的人。想起胡适回忆母亲的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离开母亲二十多年,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濯洗浸染,也会在某刻恨极时蹦出一些脏话,过后总觉得有愧于母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