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真的很惭愧,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认真地参与、用心地陪伴,等到终于醒悟,也有了时间,能够将大部分的精力用来关注孩子时,虽然不乏全心全意温柔相待的快乐时光,更多的却是将目光投射到他所表现出的种种我不喜欢不满意的习惯行为上。
不记得说过多少次“不能这样”、“不要这样”、“这样不对……”“你应该……”“你这样做会让人觉得你是……”“你想成为……吗?”等等等等,努力地、不懈地想要纠正这一切。
日复一日地纠结于同样的事情,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为自己的坚持总是事与愿违而郁闷,为所有这些事情得不到改善而苦恼,为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而愤懑。
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一心一意地想要征服孩子,要求孩子一切服从自己的心意,坚信自己作为大人的经验一定是正确的,有多少父母或多或少地都在这样做?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承受着什么?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多大程度上更进一步促进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巩固与发展?
看过孙瑞雪、看过尹建莉、看过蔡颖卿……多希望一切从头来过!
没有回头路可走,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吧,这也不容易,仍然不知不觉地会犯错。
努力吧!
《正面管教》第二章——几个基本概念
1、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2、当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是“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3、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使得孩子学会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他们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大人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样自己去解决。
4、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时,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腔调,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他既可以营造出一种让人感到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也可以造成一种疏远和敌意的氛围。
说话的语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羞辱的语气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还会把本来的“逻辑后果”变成无法达到长期积极效果的惩罚。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就会丧失基本观念。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态度,则学到的方法就会沦为对孩子的不尊重的操纵。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5、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行事,是以他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为基础的。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做着决定,并形成着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对应该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长的信念。当他们“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就在发展着“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而当他们处于“求存”状态的时候(努力地想如何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大人通常会将其看作不良行为。
6、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的目的就是归属。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他们对于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想法是错误的,并且其行为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与其目的背道而驰。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为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地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7、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发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它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圣洁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
8、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年轻人不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学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德雷克斯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特别的服侍。
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是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然后,他们才能为帮助他人做好准备,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感到自己特别能干。当大人扮演“超级妈妈”或“超级老师”的时候,孩子们就学会了期待这个安乐窝他们服务,而不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服务。正是这些孩子,如果他们不能如愿以偿,就会认为不公平。当别人拒绝侍候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为自己感到难过,或者以某种伤害性或者破坏性的行为寻求报复。当他们寻求报复时,他们对自己的伤害往往与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甚至超过对他人的伤害。
在另一个极端,是一些家长和老师太过忙碌,没有时间教导孩子为培养好的品格而学习社会和生活技能。恰恰就是这些成年人为孩子不“守规矩”而感到气恼。我不明白他们认为孩子能从哪里学到恰当的行为。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太多的大人只是“责备”孩子,而不是承担他们自己应尽的职责。
9、平等
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够接受孩子们和大人具有同等的 价值。这正是为什么正面管教摒弃羞辱的原因之一。羞辱与“平等”和“尊重”的概念背道而驰。
10、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是,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这是最令人鼓舞的观念之一,也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最难达成的观念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要是我们能听见一个大人对孩子这样说话该有多好:“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我说的确实是“我们”。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我们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我们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进步。我们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样,以便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11、矫正错误的三个R
大人首先需要改变自己对犯错误的任何负面观念,下面的“矫正错误的三个R”,是树立“勇于不完美”榜样的一个绝佳的方法:
(1)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下判断或者好批评——既对别人又对自己。另一方面,当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自我原谅是“矫正错误的三个R”中第一个R(即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12、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是大人的不良行为(由于知识和技巧的缺乏)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大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会随之改变。而且,在每一个例子里,当大人记住了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就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