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记录频道播出了一套节目,名字叫做“他们与天地永存”。今天节目所介绍的人物是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就是抗日民族英雄,也是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张甲洲。
张甲洲(1907.5.21—1937.8.28),曾用名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张甲洲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
人物生平:
张甲洲幼时在本屯私塾和官办小学就读。1923年入齐齐哈尔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4年因反对东北军阀张作霖在学校招兵,上街游行,被校方开除学籍。同年入沈阳文华中学,并当选为学生会长。在校期间,因声援上海工人运动,领导学生示威,再次被校方除名。
1926年,在齐齐哈尔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因领导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封建军阀逮捕入狱。出狱后,离省城南下求学。1927年在北平弘达补习学院学习,次年入北平大学理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仍致力于学生运动。1930年,因营救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而被捕的清华大学同学,再次入狱。在狱中,结识了中共党员冯仲云等一些进步人士,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全面认识。出狱后,利用暑假回乡探亲之机,与北平师范大学学友高希文等,发起巴彦籍的大中学生驱逐县长翟星凡的斗争,取得胜利。
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兼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和代理北平市委书记等。为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险恶用心,与胡乔木等人一起参加了《北方青年》、《现代中学生》刊物的创办工作。
曾主办了一所民校,亲自授课,向广大爱国学生和人民群众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的中共地下组织遭破坏,遂返回东北,并经冯仲云介绍到图书馆长王立飞处做国际侦察工作。哈尔滨被日本侵略军攻占后,倡议关内东北籍同学回乡,用武装斗争来反抗日本入侵者,并得到中共满洲省委的同意。
主要事迹:
1932年5月,与于九公、夏尚志等一起,在巴彦七马架(今镇东乡)小学校组织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队伍,任总指挥,开展武装斗争。游击队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转战于明水、安达、呼兰、青冈、兰西等地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不久,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巴彦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委。8月30日,在张甲洲、赵尚志指挥下,联合其他义勇军攻陷巴彦县城。
1933年初,所在部队被反动武装打散后,被开除党籍,但仍从事地下抗日斗争。1937年7月,在富锦中学任教,向广大师生讲述革命道理,并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为其传递情报,运送枪支弹药。
1937年8月28日,抗日将领祁致中为防止日伪当局对他的迫害,派参谋长李景荫、少先队政委郭革一等去富锦接应其转移,离县城行至董老茂村时,突遭伪地方团队武装伏击。在战斗中因腹部中弹,流血过多而牺牲。
然而,做为清华北大双料学霸的妻子,自张甲洲牺牲之后再无改嫁,坚持独自把子女抚养成人。有人问她为什么不改嫁?她说,他太优秀,我这一生都不曾遇到过这样的人。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有着坚贞不屈的爱国热情和爱情真的是一种不可磨灭的情怀。
然而,就在刚刚看完这个节目,拿起手机发现手机上发来一条新闻,“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在被暗访调查后主动投案。”可是他有没有想过,犯错到案之后呢?他的家庭或许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幸福美好,国家也损失了一名本该服务大众的好党员。而自己也会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而自责后半生。
在美好的和平年代,我们都应该坚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像是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一样,为我们曾经因牺牲了无数的先烈才来之不易的和平而努力拼搏;为美好的家庭,为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