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滨 KCG 网校事业部
网校中小学理科教学产品设计
产品三问自评:71/64/70
产品改进分析
周二听睿大师讲《课程效果外化》
在第一阶段讲到两个基本假设和三个误区,我发现和我自己的认知全部吻合。这种吻合不是’接收新信息后与现有认知产生冲突,完成融合’产生了全新认知,而是对效果的这几个问题上理解完全对等。睿大师提到这几个观点,说明这是很多学科产品经理的认知误区,在场的几个互联网产品在设计教学产品时也会陷入相同的误区。
我分析了自己为什么能看清这几点,结论是我是教师/教研出身,没做过用户增长,没做过运营;是一个单纯从教学角色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所以在我设计教学产品时,更多的不适以商业目标为切入点,先商业/再教学;而是以在特定教学场景下用户心理诉求为切入点,先教学/再商业。
所以会更’纯粹’得设计教学产品。
第二阶段睿大师提到的三位一体理念我很认同。在讲到这部分时,我在‘三个产品设计理念’与‘分享主题’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有了小纠结。主题是‘课程效果外化’,而三个理念‘客观有效果’‘孩子不反感’‘家长看得见’中,只有‘家长看得见’这部分和效果外化相关。那为什么要讲前两点?
最后我的观点是,这三点设计理念都是效果外化手段:
1.客观有效果:教学产品在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在设计上压中付费痛点,本质是一种付费前的效果外化;感知有效果,才能促成转化;
2.孩子不反感:互联网产品在产品体验、人性的把控上精准到位,本质是一种付费后过程效果外化;
3.家长看得见:互联网产品在人性对事物确定性的追求上狠下功夫,本质是一种付费后结果效果外化。
另外,发现这三点和江伟一直主张的’先做势能、再做体验、最后做服务’不谋而合。客观有效果就是高势能;孩子不反感,家长看得见就是高体验。
第三阶段睿大师提到几个案例,来验证短板效应。对于高中产品该怎么做,我有一些观点,不成熟请拍砖。
产品效果外化,涉及施力和受力两方。我们施力,用户受力。在其他案例中,‘客观有效果和家长看得见’的受力方是家长;‘孩子不反对’的受力方是孩子(体验过程)和家长(旁观过程)。小学和初中,家长/学生双用户;高中除了线下一对一/线下班课客单价高,双用户成立;而高中在线一对一/在线班课客单价低,学生自主判定是否购买比例高,双用户不成立。产品设计上更应该偏重高中生看中的除了成绩以外的痛点,适当减弱成绩痛点。
高中生的普遍心理特征是:1.社会环境中:偶像崇拜;2.学校环境中:同类社交;3.家庭环境中:孤独寂寞;可以在‘名师/成绩/清北’这些痛点之外,拓展’社交/同伴/偶像教师’这条思路。猿辅导高中,新东方优能高中的案例都能佐证这个思路。
我个人总觉得‘我们好未来的高中产品一向走高冷路线,走不进高中生寂寞的内心’。
最后反观当前网校中小学理科教学产品设计。两年前我们设计产品一直从流量思维出发,以互联网工具支撑流量变现。过程中会考虑教学场景,说真的做出来的东西特没劲,没灵魂,没观点,很多时候直接死在了第一步‘客观有效果’。现在网校各产品线成立了专门研究教学产品逻辑闭环的部门,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研究产品主张,投入更多精力优先从教学角度研究客观效果;互联网产品部分在学习环境、学习动力角度入手支撑’客观能不能’‘主观想不想’两点。
为了更纯粹的做教学产品,抛弃先入为主的流量思维,我们发现为题,从组织架构、团队目标上做及时调整。从教师的视角观察,判定我们已经走上了’正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