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过《罗生门》吗?黑泽明导演的,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讲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杀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发生后人们之间互相指控对方是凶手的的种种事情以及经过。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谈论完毕,雨过天晴。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抛开电影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不谈,在此只思考一件事:同样的一件凶杀案,同在现场的人,为什么他们的讲述大不相同呢?事后的勘察现场的捕快、班头的推断又大不同呢?同样是“看”,“看”的是同一件事,为什么“见”的如此不同?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有两个很好很铁的闺蜜,我跟她们的关系都很好,但她们彼此并不熟悉。闺蜜甲有时会问我:“你怎么跟乙那么好?她那么厉害,说话冲,不吃亏。”有时也会当着我的面,说乙某件事做得不好等等还会在背后说我不会挑朋友,竟然和乙那么好。但当甲乙两人也互相熟悉了之后,闺蜜甲就全然不记得她自己的怀疑了,经常对我说:“我一看乙,就是挺有原则的人,敢说敢做,有担当。”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是因为认知,因为个人的图式不同,所以归因也不同。而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防御,出于保存自我的本能。
所以,后现代的改变叙事,从而改变求助者的现实和心理问题,是有根可寻的。
最后,偷个懒,把老师的话抄在下面。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师说得太到位了。
在后现代的视野下,叙事并非像现代人以为的讲故事那样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意义建构过程,被认为人类认识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建构世界的方式即叙事也就不同,因此,叙事就是生活,或者反过来说,人生活在自己叙事里。我们用叙事临摹生活,又在叙事中展示内部心理的真实于外部世界。
如果把这段话说得再简练且通俗一些,可以是:我们都活在别人或自己讲述的故事里,我们讲着怎样的故事,就是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着怎样的生活。
叙事,既建构着现实,也建构着人的心理。因此,后现代的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通过改变叙事,解构求助者的现实和心理问题。
最后,建议您看一下《罗生门》,最好是也看一下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