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霸真经》:轻轻松松系统性解决孩子的学业问题
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话题,时不时的就刷一下屏。大家一起吐槽,抱怨,感叹,或笑或忧或同情。然而,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继续熬着,等到孩子大了,这个问题自动消失了。然而自己也老了。同样的问题落到自己孩子的头上。
其实从宏观上,战略上,解决孩子的辅导作业问题并不难。
孩子成为学霸需要啥,咱就培养啥,提前培养。孩子成了学霸,辅导作业还是问题吗?
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总是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那多好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怎么炼成的?
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一个修炼指南?
大家嬉笑怒骂,插科打诨,都是一种发泄。当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有爱才有痛。
可能这种被折磨的状态,恰恰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嬉笑怒骂一通,痛痛快快的发泄一通,然后继续痛苦着,被折磨着。
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亲子之间的常态。然而辅导孩子作业这件事,更多的代表着痛。
既然是一种常态,所以大家也就忍忍算了。
可能大多数家长的潜意识已经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了。我的孩子怎么这样?(愤怒)我的孩子就这样了?(失望)他就是个笨啊,就是个磨蹭啊之类的。(判断)怎么着也没有办法改变了。(绝望)
情绪化是不对的。学霸是可以培养的。
如果有一本“培养学霸指南”的真经,会不会有家长愿意研究修炼?
为什么大家宁愿受气,宁愿对着孩子发脾气,也不愿意修炼“培养学霸真经”呢?
哦,原来是根本没有“学霸培养真经”这样一本书。
可是虽然没有《培养学霸真经》,却有很多教育学的书籍。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书籍,掌握教育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来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也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你也可以研究教育现象。
你自己也可以创造出一部教育孩子的功法。
有人说,教育最终就是拼家长。
有点道理。
教育最终拼的是家长的学习研究能力。
当你真的开始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时候,你也不会动不动的就被气得心口疼啊之类的。因为研究是理性,理性成长了,情绪就会慢慢的控制下去。
比如,孩子数学题写得太慢,你就会研究原因在哪儿,解决的办法是什么,那种方法效果最好。你也没工夫和孩子发脾气了。这样,就把孩子的问题,变成家长的问题。这不父母就分担了孩子的问题吗?总比孩子自己一个人扛着效果好一点吧。
吐槽解决不了问题,发脾气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教育孩子还是要靠自己。只有找到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独一无二的的方法去教育。而这个方法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出来。
聪明的老师能够从一块橡皮发现孩子的问题。
我们的家长,天天和孩子接触,同孩子交流,观察着孩子,看着他从小长到大,应该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也能够研究出更精准的有针对性的方法。
积极的教育,有一个特点:不能改变的,咱就接受,比如智商,身体素质;能够改变的,咱就全力以赴,比如知识,习惯,态度。
我们的老祖宗也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所以,如果有《培养学霸真经》,那么它肯定有一条:超前规划。
会预习的孩子,都是学霸;能预习的孩子,成绩都优秀;不能预习的孩子,大多成了学渣。
尽管那些所谓的专家,反对学前教育小学化,但是没有一个专家反对在学前培养孩子的能力。
所以当孩子出生的时候,就要问一句,我们的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他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应对。
总的来说,小学以及以后的学习有两项基本能力必不可少:阅读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必不可少。而且是数学的核心能力。(作为一个高中文科班的老师,经常问一个问题:那些数学成绩差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呢?答案是从计算能力跟不上开始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别的小孩,需要30分种解决的数学题,你的孩子10分钟就解决了。这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
所以赶紧训练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就很重要。
计算能力又是以计数能力为基础的。所以先训练计数。
那是不是要上小学,或者上培训班什么的?
不必。
很多玩具本身就带有计数计算的性质。是在玩中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比如五子棋,珠算类的玩具等等。
人类的大脑似乎天生不适合数学。教育小孩计数训练,可能需要大量的重复。特别是数字1,要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才能掌握。但是当他掌握之后,他进步的速度会加快。
熟练掌握计数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计算了。
家长在一些亲子活动中,主动开展一些计算游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得到一定的锻炼。
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带有计算的故事。
比如小猫钓鱼的故事,你可以改编一下,上午钓鱼有3条,下午钓鱼有两条。回家之后妈妈问,小猫今天钓鱼总共有几条?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回答。
这样的故事可以无限的改编下去,孩子一边听故事,一边学习和巩固计算。
计算得反复练习。
孩子稍微大一点了,可以训练真正的计算题。有一种方格加法题。
横向和纵向填上不同的数字,让孩子加起来求和。
这样的练习看起来很简单,大家可能觉得不用训练,到了小学,孩子可以秒懂秒会。确实是这样的。可是确实也有相当一批的孩子,就是掉在了计算这个坑里,出不来。即使到了高中,他会,他懂,可是一场考试下来,还是有因为简单的计算失误而丢分的。也有因为计算量大,算不过来的。
所以,基础计算能力,绝对不可掉以轻心。这是为以后所有的数学方面的学习打基础。
然后我们会想到孩子三年级的时候会遇到应用题,应用题最大的障碍是题意理解的问题。很多小朋友在读题的关口被卡住了。
很多小朋友在写作业,或者考试的时候,需要靠老师给他读题目。老师读题的速度快一点,他就有可能跟不上进度。如果孩子自己能够看懂题目那该多好。
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得识字。那就得教孩子识字。
当然不能是像上小学那样去识字,而应该把他当成真正的婴儿去教育他。
市场上有很多识字挂图,大多都很好。
一张挂图上,二三十个字,小孩一般很快就认完了。再挂一张。按照一个月四张的速度,很快就可以带着孩子看书了。
当然也得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先是图画书,一本基本全是画,孩子喜欢看。后来文字的比重慢慢增加,阅读量也就慢慢的上来了。识字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可以看文字为主的书了。这里有一个慢慢发展变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那些一开始就以认字为目的的培养孩子阅读的,不容易成功。
本来我们也不把一定的结果作为目标,而是让孩子开开心心的。让他在快乐中锻炼提升一部分的能力。
按照孩子的特点来,在玩乐中锻炼能力,在游戏中增加知识。有效果我们可以高兴,没有效果也没有什么损失。反正我们是带着孩子玩。
实际情况是,这一个阶段从0岁到6岁,时间很长。如果低效率的度过,那也是他人生的损失。
况且婴幼儿时期的游戏玩耍,也正是为长大成人之后的生存,做技能的准备训练。
但是书写的问题,建议不用训练。因为婴幼儿的身体四肢没有发育健全,恐怕不能承受相应的训练。就算翻书这样简单的动作,对于一个婴儿而言,也是很困难的。
只要家长有恒心,孩子在上小学前,读百多本童书是没有问题的。
起码上学之后,读得懂题目。
对于小孩的作业问题也好,对于小孩的人生成长问题也好,未雨绸缪,提前准备,才是正确的大战略。
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越早投入,取得的效果越明显。
数学化的表达是,孩子1岁的时候投入1元钱的教育,相当于10岁的时候投入10元钱的教育,而相当于20岁的时候投入100元钱的教育。
这样做了,等到小孩上学之后,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
当然不可能。上学之后,才是家长焦虑真正的开始。
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家长永远不懂。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照亮的都是家长的盲区。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而且是家长自己意识不到的自己的问题。
所以观察孩子,研究孩子,某种程度上是在研究自己。
当然,上学之后,最核心的问题是学习效率的问题。
这里我就不展开了。请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
《学习效率的秘密原来如此简单》
学习效率的秘密原来如此简单 ————同样是学三年,成绩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