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好人和坏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好人和坏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作者: 冰雨_ca4e | 来源:发表于2020-01-09 09:41 被阅读0次

      标题的原话是"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来自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律师王赦在杀人犯李晓明被枪决后说的话。出于好奇开始看,一部只有10集的台湾电视剧,评分就有9点多。全剧没有多余的情节,在整个过程中让人反思,也许自己曾经也间接做了恶而不自知。大概讲一下故事的主线:

      主要从五个视角对杀人事件进行描述:

    受害者家庭,施害者家庭,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新闻媒体,还有舆论。起因是李晓明(杀人犯)在电影院无差别的杀死了9个人,伤了很多人。这九个人中就有贾静雯扮演的宋乔安的儿子。宋乔安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高管,本来有一双儿女很幸福,儿子的离开让她变得多疑,冷漠,刻薄,拼命工作来逃避现实,而她觉得没人能理解她的痛苦,使自己的婚姻出现危机,女儿也疏远自己。

    施害者家庭,李晓明的父母在媒体面前跪下道歉的画面让人印象很深刻。他们为了给儿子还债,把房子卖了,给受害者家属补偿,但他们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做什么都弥补不了。为了活下去他们躲起来,李晓明的妹妹改了名字,她妈妈想让她重新生活,但是改名字后的她并没有摆脱自己是杀人犯妹妹的身份。她都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在她被发现真实身份的时候,她和宋乔安有一段对话,李晓文说,他哥哥杀了人,难道他的家人就没有活着的权利了吗?宋乔安质问,我儿子有活着的权利吗?其实两边都是受害者,现在不同的角度,他们的反应都没错。那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王赦是一个正直,三观很正的人,他为杀人犯辩护,惹怒了很多人,一开始被人泼粪,后来威胁他的家人,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他想找到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死刑对于杀人犯改变不了什么,一个没了,难保没有下一个出现,恐慌会一直存在。只有知道了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才能惊醒社会,从根本上杜绝或者减少无差别杀人的发生。之前看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和这个有相似之处,都是说死刑对于犯人真的有意义吗?他们真的得到惩罚了吗?死刑和活着赎罪哪个更有意义呢?这是虚无的十字架让人反思的问题,而这部电视剧则是从另外的角度。

    社区居民,有一段采访,很多人不愿意和精神病人做邻居。他们对精神病了解不够,所以对有精神障碍的人表示恐惧,排斥和反感,甚至对他们进行恶意中伤。这也是导致精神病人行凶的一个间接推手。

    媒体,剧中有一句话,观众想看的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新闻。其实个人觉得这句话也是现在有些新闻的一个真实写照。为了收视率不惜夸大事实。而大部分民众通过媒体来了解这个社会,里面台词形容观众的智商只有10岁。也就是很容易被误导的年纪。

    这部剧最后也没有查出犯罪真实的原因,李晓明被枪决了,一直备受谴责的施害者家属也不知道为什么儿子那么做,这样的事情还继续发生,最后只是让施害者和受害者见面各自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中国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分析国内案例的时候给出了这类犯罪背后的原因,这类犯罪有两种情况:

      一是天生的反社会人格。教授的观点是反社会人格大部分是高情商的人群,表现为智商高,研究兴趣浓厚,对人没兴趣,包括异性,抚养小孩,赡养老人等。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冷血。通过剧中很少的李晓明的信息,可以知道的是他很关心他的家人,当律师王赦告诉他,他的家人因为他是杀人犯在外面过着怎样的生活时,他开始表现的很痛苦,也开始愿意见家人了。还有一个细节是他在作案前问他妹妹在哪个影院看电影,他选择了一个他妹妹不去的影院。因为他怕伤害到家人,也不希望家人看到他杀人。从这两点可以看出李晓明不属于反社会人格。

    那么就属于第二种亲情教养的缺失,李玫瑾教授分析过一个美国校园枪杀案,凶手是韩裔23岁大学生赵承熙。无差别的杀害了30多个人,后来他自己也吞枪自杀了。赵承熙平时不爱说话,没有朋友,在他脸上看不到任何情绪。说话总是温声细语的。当人们百思不解其动机时,李教授提出和他8岁移民到美国有关。一个孩子一天之间到了一个完全陌生语言不通的地方,他会恐惧,因为恐惧会想要回去,但父母告诉他回去生活不可能的时候,他内心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颗种子最终长大到赵承熙无法承载。他以这种暴力的方式去释放。然而他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在8岁的赵承熙心中埋下的种子,也没有及时的发现和很好的疏导。如果他的父母陪伴他度过移民初期那段艰难的适应期,也许他就不会那么极端。回过头看李晓明的例子,他也是不爱说话,父母只是按照他们那代人的认知来教育小孩,觉得有吃的就可以了。并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李晓明作案前告诉他妹妹,他要去做一件大事。很有可能李晓明在学校一直受欺负,说他没用之类的。导致他很自卑而又气愤。一定要做大事证明自己。因为父母不了解他的思想,也不关心他在学校的情况,导致李晓明最后做了那样的事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剧情看他父母也是受害者,但同样也确实是他们的错。

      反观现在社会,也经常有杀亲人的,杀幼儿园小朋友的,亦或是自杀的。这些都和幼年的抚养有关,亲情的抚养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也更能懂得尊重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一般没有得到爱的滋养的孩子,长大了很难去爱别人。在百度搜索幼儿园杀害几个字,你会看到很多乱杀幼儿园小朋友的事件,当事情发生的时候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和民愤,大家都觉得死一百次也不能解恨,但作为民众的我通过媒体看到这些消息,也是很愤怒和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简称为变态。但事情过去了没人会去追究犯罪人为什么这样,李玫瑾教授就像剧情里面的王赦,她客观的分析评价了犯罪人犯罪的原因,也曾遭到过大众的不理解可能甚至谩骂。但她的那份坚持让人佩服。

    在这部剧里面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可能也间接做了事情发展的推手,变成了坏人,好人和坏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天使和恶魔,剧中没有答案,现实中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但很少有人知道。从根本上预防无差别杀人事件需要整个社会行动,虽然不容易,但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不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人和坏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nwl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