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大年三十好不热闹,杀鸡宰鸭,腌鱼腊肉,瓜子水果,四冷十热,先敬祖宗再放鞭炮,小孩子在厨房外转来转去,拿着大人给的零钱跑腿,打酱油沽水酒,好不开心。随着物质的丰富,少了一大家子的年夜饭、新衣服压岁钱守岁和放鞭炮,也就少了年味,更多的是在手机端抢红包发拜年短信,连贴春联福字都算是除夕难得的重头戏。
以前担心父母做年夜饭太辛苦,一般都在外面订餐,这两年反而愿意在家做了,尽管吃不了太多,但重在参与,好歹能找回一点过年的感觉。有过几次经历后,也不愿意大过年的跑出去,在国内要忍受拥挤嘈杂、在国外要忍受水土不服,总之那总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幸福感却找不回来了。难道是物资和精神的满足总量是此消彼长的吗?为什么不能日常的364天都过得很富足,除夕这1天过得很喜悦呢?
二舅今年带着子孙们回李家村过除夕,目的是要将孙子的名字载入族谱。哦,那一定是个充满仪式感的除夕:几百户村民的男丁依序排列在祠堂中,族长谨持家训、祭拜天地先人,表彰优秀,鞭靼后进子弟,新丁入册,多么庄严肃穆,这不仅是个仪式,更有着一份归属感。祠堂训话后应该就是大摆宴席,锣鼓喧嚣鞭炮齐鸣,舞狮舞龙了吧,有老家有宗庙真好。以上画面是根据参观钓源古村脑补的,犹记老村长在祠堂再现的那段惟妙惟肖表演,总算见识到认祖归宗的正确打开方式,想必李家村亦是如此。
年味在哪儿我祖父这辈即逃荒离开村庄,以致我们既没有乡下的亲戚,也没有城里的亲戚,读书时把吉安认作是自己家乡,自父母来上海定居后,吉安也再不是家乡,所以,我没有老家。平常感觉不明显,一旦听同学聊起过年回乡下拜年,就艳羡不已,我从来没有亲见过他们所说的仪式、美食和亲戚,毕竟,没老家就没有根。
辛苦把孩子们拉扯大,而今物资条件允许了,又能回归老家,二舅的心情想必是欣慰的,过年过的可不就是过个传统仪式么。真想有机会去外公出生的李家村过个年,认认祖宗,血脉相承,上柱香,我想祖宗应该不会计较我不姓李吧。
过个有年味的除夕,真的越来越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