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
影片于2008年9月10日在日本上映。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
在影片中,为表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里面有“石文”这个道具。
所谓“石文”,是无字时代的一种风俗。
人们 为了向远方的人传达自己的思念,去找寻与自己的 思念形状相似的石头,托旅人将其带给对方。
收到石头的人用手触摸感受,是粗糙还是光滑, 是扁平还是圆润,是轻巧还是沉重………以此判断对 方的感情以及想要传达的东西。
换言之,那个时代, 除了一方的“传达”,另一方如何理解也同样重要。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创造文字,书写信件,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再之后,电话诞生,不管身处何地都可以将声音传达给对方。
不久,手机也出现了,通过微信里面的一个表情—比如红红的爱心,便可简便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可我总觉得,传达者的表达手段日渐发达,反而会导致接收者的感知能力日益迟钝。传达者认为仅凭一个“爱心”便可以让对方了 解自己的心情,而接收者通过收到的“笑脸”便认为理解了对方的感受,双方都觉得用一个表情便可懂得彼此………每个人似乎都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简直就是魔法师。
然而,如果仅凭这样就能了解彼此的想法,那可真是太轻松了。
那个不在眼前、看不见自己面部表情的人心情到底是怎样的?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打电话给女孩家里的座机约她出来,难度非常高,甚至会因为紧张而浑身发抖。
“如果是她的父亲或者母亲接电话,我该怎么 说呢…”
内心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细想来,少男少女懵懂时,跟女孩表白最常用的工具似乎是音乐卡。
首先,到底要不要给喜欢的人寄音乐卡呢,这是第一个让人百般思量的难题;
其次,就算是决定寄,也没办法直白地写明“我喜欢你”,那到底该如何表达“喜欢”之情呢,这个问题更是让人愁断了肠。
即便现在是2190年了,人人都有手机,恋爱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于当下社会的男女可以选择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但是忐忑不安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通过微信跟朋友聊天时,如果对方没有立即回复,总会坐立不安,这个现象很有代表性。
如今的人们,正日益失去反复斟酌思考别人心情的能力。当然,如果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要想象他的情绪的确很难。这样一来,直接见面,看着彼此的眼睛进行交流就变得更为重要。
刘德华曾经说过,他从来不在微信和电话里面谈业务合作事情,如有必要,业务合作都是亲自当面沟通和敲定的。
我认为,感知对方究竟是何种心情的“思虑” 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而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如此说来,手机说不定正在削弱人类的这种非凡能力呢。
有次出门到了办公室才发现没有带手机,非常惊慌,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这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啊,任谁遇到这种状况都会坐立不安吧。
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只能坐车回去拿手机。老天似乎有意与我作对,为了加剧我的不安,此刻天又下起了雨,我无比郁闷:“天啊,我也没带伞,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
没想到不久后雨小了,不经意间向天际边望去,空中挂着一道特别漂亮的彩虹。
“哇,好漂亮啊。”内心忍不住感慨着....
但环视车内,发现大家都在低头看手机,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如此美丽的彩虹。那一瞬间,突然想到:“或许我也曾因为专注于看手机,而错过很多这世上闪闪发亮的事物吧。”
当然,我知道现在这个时代不用手机是极为困难的,但我还是试试看:回到家以后不打开手机电源; 这样能不能做到...?
或许会由此重新感到手机的可贵之处,也或许会由此发现因手机而失去的某些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