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电影院正在上映根据日记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的电影《入殓师》。
秋天已经很深。北京开始飘雪了。南方已隐约能感到冬天的脚步迫近眼前。
我想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入殓师对于我是一个陌生的职业,我对其抱有了解的好奇心,同时觉得这个职业与生命相关,似乎与秋去冬来的节令感怀有些契合。看电影也是需要心境的。
《入殓师》剧情并不复杂,也不离奇。没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宏大场面。叙述的基本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从头到尾对白不多。男主小林大悟及其他配角基本寡言少语,没有慷慨激昂的道德说教和撕心扯肺的煽情对话。
整个电影很安静。人、故事、情节、画面、对白,都很安静,但毫不枯燥。静水流深,很适合冬天看,很适合云淡风轻的中年看。看着你会笑,笑着笑着就哭了。
主人公小林大悟,象当下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富有梦想。从乡下来到国际大都市东京寻梦,满怀希冀地应聘到了一家交响乐团做大提琴手。
然而第一场演出结束后,乐团宣布解散,刚找到工作的小林即时失业。
高额房贷的压力一下子成为心头巨石。怎么办?
像很多年轻人逃离北上广一样,小林思虑再三,决定回家乡另谋生路。那里有母亲留下的狭小祖屋,没有房贷压力。好在新婚妻子非常理解,愿意随夫归乡。
哪里能活人就到哪里;哪里活得轻松点就到哪里。这是每个普通人的现实选择。
回到乡下,有祖屋可以安身。但总得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
他看到一则纸媒的招聘广告:“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这对除了拉大提琴外没有一技之长的小林颇具吸引力。
他按图索骥终于找到这家冷清僻静的公司门前,不明就里推门而入。
公司连老板加员工只有两人。老板是一个穿着整洁的老男人,亲自面试。
谈话很简单:入职条件:愿意来就行;工作内容:为尸体入殓;薪水不菲:月薪50万日元;工作时间不长,不用996。
转弯抹角折腾了一大轮,终于闹明白了这“与旅行有关”的职业,其实是广告词写错了,应该是“与送行有关”。而这送行,也完全不是先前想象的送人去机场或高铁站或带人去旅行之类的文旅物流服务行业,而是为死者送行,将遗体整理后放入棺材。
这是什么事儿呀?小林内心惊魂未定,七上八下,面有难色,去意渐定。
老板饱经风霜,不急不躁,望着小林,笑得人生如戏,笑得洞透人心,悲天悯人:“你来了,就是缘分。”
顺手抽出两张大钞,递到小林眼前,说是预支的薪水。
两张巨额大钞啊!你可以拒绝一份工作,但很难拒绝两张巨额钞票,尤其是对一个缺钱的人来说。
半推半就,木已成舟。世上多少事,都在半推半就中完成。
接下来,工作的“新颖性”和挑战性可想而知。抗拒,斗争,动摇,坚持,接受,坚信……一颗饱受煎熬的心,终于在艰辛和痛苦中涅槃。
导演是讲故事的高手,把控节奏的大师。不亢奋,不叫嚷,甚至不煽情。
喧喧嚷嚷的东西绝大多数经不起理性的推敲;沉静平淡的东西往往能在时间的河流中长存。艺术如此,生活亦如此。
做这样一份工作,不可避免会受到家人的反对,亲朋好友的非议,左邻右舍的排斥。面对重重压力,内外交困的小林决定找老板提出辞职。
老板不急不躁,再一次笑得意味深长,悲天悯人。他招呼年轻人坐下来共进午餐。
海鲜入口,味美无比。
“好吃吗?”老板问。
“好吃!”
“人生在世,要吃就吃最好的。”
“嗯。”小林边吃边点头。
老板手拿着海鲜卷,边吃边说:“这个,也是尸体。”
小林愕然,若有所悟。
“万物都靠吃别的尸体而存活,当然植物除外。”老板似乎在自语。
这样的台词,一个平庸的编剧和导演怕是无论如何想不出的,即使想出了,恐怕也是说不出口的。这也太不高大上了吧!这也太直白了吧?
直白才是生活的本相。反正吃过这一餐,男主小林没再提辞职了。
在这个岗位上,他为各种各样的逝者送过行。有人家的父母,有别人的儿子;有年高的老人,也有早夭的孩子;有男人,也有女人。
他以庄重的程序,轻柔的手法,精湛的技能,让各种各样的逝者,以最美的容颜,最安详的姿态,与亲人,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让逝者在生命的终点保持了最后的尊严和美丽,让生者在失去亲人时得到温暖的慰藉和无限的感念。
当他看到那一双双充满感激的泪眼时,他一下子明白了这份职业对于生命的独特意义,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
对生命来说,生很重要,死也同样重要,这是一个完整生命的两端,缺一不可。来临与告别,都不能轻贱,否则生命就会受到亵渎。
反对他做入殓师而赌气回了娘家的妻子美香又回来了,告诉小林她已经怀孕的喜讯,同时再次恳求他为了孩子不要再做这份有失体面的职业。
这时隔壁慈祥的老奶奶突然去世了。老奶奶70多了,还在坚持工作,经营一个小澡堂子,为村镇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洗浴休闲便利。小澡堂是她的晚年事业,也是她的精神寄托。
她凡事亲力亲为,汲水时,小林欲上前帮忙,慈祥的老人说:自己的事儿要客人帮忙,是要遭报应的。
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画面,让人看到了老人社会的写照,也看到了人生末端的追求,同时那一句简单的话,让人看到了一个老夫人骨子里的自尊、要强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职业操守。
看到这一幕,别人想到了什么,我不得而知,我看到的是老龄化社会中银发经济的市场需求、就业前景、情感需要和人性光辉。
老奶奶的儿子曾经因为小林的职业而不让女儿靠近小林,并且疾言厉色训诫小林去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其厌恶嫌弃溢于言表。
老奶奶在工作中摔倒身亡后,前来提供入殓服务的正是小林。老奶奶儿子的眼神有片刻错愕。
当自己亲人去世时,人们对尸体的看法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对亲人最后一程的送别,对生者意义非凡,刻骨铭心。小林在老奶奶一家人的注目下,以充满庄重与关怀的服务为老人做了最后的送别。
那个平时与奶奶关系密切、常在澡堂子消磨时间的老头是殡葬馆的司炉工。他是老奶奶寂寞晚年日常的陪伴。
看着奶奶的遗体被送进电炉,他说:对每个生命而言,死亡只是一扇门,而我是那个守门人。
在每一个逝者被送入电炉,他在按下点火电钮之前,都会轻声地说一句:一路走好。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对于生命,四个字已经说尽。这与2000多年前庄子的鼓盆而歌异曲同工,充满了自然主义生命观的淡泊宁静与乐观态度。
影片最后,小林意外接到已失联多年的父亲的死讯,小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驱车赶了过去。他的父亲,这个潦倒的男人胡子拉碴地孤身死在一个海边渔村。劳苦奔波一生,死时身边只留下一个纸箱。
小林呆呆地望着这个在他6岁时就弃他而去的陌生男人的遗体。
当他看到殡葬馆工作人员准备草草地将父亲的遗体抬进棺木拉去焚烧时,小林予以了坚决阻止。
作为一名专业入殓师,他一丝不苟地亲手为失联多年的陌生父亲刮须整容,办理入殓。当他发现父亲已经僵硬的手掌仍然紧紧攥着他小时候送给父亲的一块象征着爱的信用石时,彻底泪崩。他终于知道,原来父亲至死都爱着他。
人这一生,最不能缺的,不是金玉财宝,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爱。
人来时,必须携爱而来,人生时,必须有爱伴行。人走时,必须携爱而去。
否则,人生终将枯索,内心终将荒凉。因为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撑不起一颗干瘪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