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游戏的理论
游戏的理论分为早期游戏理论和当代游戏理论。早期的游戏理论以霍尔的复演说、席勒和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拉扎勒斯和帕特里克的娱乐放松说;当代的游戏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和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这些观点中,我比较欣赏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认为孩子做游戏也是一种学习,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活动形式,它具有社会性,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儿时的游戏
上世纪的70年代的农村,孩子们的游戏内容是单调的,至今还有记忆的有:丢沙包、吹泡泡、跳马、捏泥人、踢毽子、跳格子、捉迷藏等,而我最喜欢的游戏却是跳格子、捏泥人、捉迷藏,想着儿时那一个个云淡风轻的日子,哪一个个静寂的夜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给我留下了无限的乐趣。

(三)教学实践中的小游戏
作为老师,教学环节中,插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视频,安排学生做个小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孩子们身心愉悦,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比如让孩子们演情景剧,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给孩子们讲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而我儿时玩的游戏与所教学科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偶尔也可以小试牛刀,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时,为了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就把我儿时喜欢的“捏泥人”搬到课堂上来。当孩子们又崇拜的眼光看着我手中的作品时,我也很自豪,这样,不用深入的讲解,就可以增加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再比如,大课间,为了让孩子们加强锻炼身体,特许孩子们玩“跳格子”的小游戏,这个小游戏活动不太剧烈,但可以让孩子们身心得到活跃,看着孩子们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记忆,享受着那份很美好的回忆。

总之,我会尽量选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玩中感受,在趣味中悟出所学的道理,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