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碎碎念——《野草》

作者: 骑鹤上云端 | 来源:发表于2017-03-31 18:25 被阅读572次

    《野草》共二十多篇文章,大多数在《语丝》杂志上发表,题材灵活多样,内涵丰厚深刻。篇篇体现出鲁迅对于时局的思考和处于时代浪潮中自身位置的理解和思考。

    时局

    ——《狗的驳诘》

    在《狗的驳诘》一文中,“我傲慢的回顾,叱咤曰: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本以为狗会选择仓皇逃窜,可令人惊诧的是,狗非但没有那样做,反而张口反驳道:不敢,愧不如人呢!正在“我”愤怒之际,狗说:“我终于还不知道铜和银;还不知道布和绸;还不知道官和民;还不知道主和奴;还不知道……”主题即由此凸显出来,人是高贵的而狗就是卑贱的?恰恰相反,在这个梦里作者借狗嘴吐出了象牙,狗成了没有阶层区别、等级歧视的物种,也不会势利地区分铜和银的区别,而“我”在这狗的驳诘下反而不敢再与狗对峙,只得逃走。

    文字虽短,讽刺意味却十足。

    梦中的狭窄小巷与自己的衣衫褴褛都暗示了贫瘠的现实,现实的表面上,人们无一不在区别阶层、标榜阶层,人们削尖了脑袋往社会中上层游走。人挤人,人压人,人吃人也正是鲁迅眼中中国,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任何人都逃离不了的社会漩涡,鲁迅对此除了动笔也是毫无办法。

    对青年人的希冀与启蒙

    ——《死火》

    火不知何故生在一切冰冷,一切青白的冰冻世界,这世界只唯一的特点便是冰冷,山是冰山,天是冰天,云是冻云。如此极寒之地却生的一团火焰:“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身冰冻,像珊瑚枝。”这样一团死火激起了“我”的怜悯,“我”只得将其救出,装在口袋里使其温热,使其复活。复活是幸运的,而复活之后的抉择问题就是“死火”和“我”的命运悲哀之处了。第一个选择就是留在冰谷中,第二个选择就是走出冰谷更加热烈的燃烧,一生虽然辉煌,最后也难免死灭。

    既然终究逃不过死灭的下场,那么何为这火的价值所在?想必是更加热烈的燃烧吧。以死火比喻尚处蒙昧的青年人,以冰谷比喻黑暗的大环境。当时的情况是:起身反抗的人是有的,为中国未来而奔走呼号的人也有。然而在如此严苛的环境逼迫下,青年人所拥有的热情是有限的,是很难长久坚持的,脚步也难免停滞。鲁迅的这篇文章,就是要做一剂强心针,给尚未失去新年的青年人一丝希望,一丝温热。这样,中国的革命事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死火冲出冰谷,“有大石车突然驶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那么,“我”是什么?这大石车究竟又是什么?死火又到了哪里?我以为:死火到了这世间去,而车轮即是容不得反抗的固有势力,“我”虽然死了,但是只要死火燃烧起来,那么“将燃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定位

    其一:尘世间的普通人《求乞者》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这是鲁迅在《求乞者》中对环境最为简练的概括,他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软的土,一切都是那样了无生气,毫无光泽。这环境,在与盛世之下的富丽堂皇相衬之下,显得更为沧桑。

    于是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两个孩子向我乞讨,或许是因为对于乞讨者的手段已经因为见的太多而感到麻木,因而“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但我居布施者之上,给予烦腻、疑心、憎恶。”而我又在想什么?“我在想我将用什么样的方法求乞”,既然大家都是这样,那么结果只能是“我将得不到布施,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者之上的人的烦腻、疑心与憎恶。”因为鲁迅笔下的“我”一方面是求乞者另一方面又担当了布施者的角色。但无论作为哪一个角色都无法令现实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这就是鲁迅的无可奈何。受到压迫我们(伪布施者)无法、也不愿意拯救他人,他人亦不可能救我,能救我的只有我自己而能救他人的也只有他人自己。换句话来说,本文的目的算在于唤起国人的自救意识。

    其二:奋进的斗士《过客》

    旧中国命运的改变所需要的,可能不止三代人的努力。

    杂树、瓦砾、丛葬、枯树根构成了布景。老人与小女孩生活的地方就处于过去和未来的交接之处,过客便从过去来,到未来去。路非路,连小径也不算了,仅仅是瘦弱的像一道浅浅的痕迹了。过客与老人的谈话简单而又重复:

    老人:“你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

    过客:“是的,这于我没有好处。”

    过客前行的方向,全在于中国的方向。在老人(被现实捶打而逐渐放弃前行的先驱者)眼中,那前面是坟,他的亲身经历或许告诉他那是一个去不得的地方。而除了坟之外,他看不到别的更加美好的东西,与之相反,小女孩看到的则是“那里有许多野百合、野蔷薇……”

    孩子视角与老人视角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就在于经历的不同。我确信的是老人之前必定也是走过这条路的人,因为他听到过“那声音”,奈何“他也就是叫几声,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记不清楚了”。一旦放弃了前进,来时的路也就失去了意义。这里的坟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意象,可以看作是前人的坟,野百合和野蔷薇也即是在前人鲜血的浸润下生长起来的。或许这之后不久,老人和过客甚至于小女孩都将要埋葬在这里,毕竟,旧中国的颓势可能并非三代人可以挽回的。

    几次提到的声音是极其鲜明而又相当模糊的一个意象,它关乎过客为何不知疲倦地前进,暗示了老人和过客之间的关系。对于这声音的象征意义,见仁见智,或许是人的良心,亦或许是民族魂的所在。在分别的最后一刻,过客不得不带着小女孩送的布片前进,剧本所言:小女孩允许他把布片挂在野百合上边而决不允许他将布片扔在坟地里。在这里,鲁迅终于肯给予读者一丝温暖了,野百合生在坟地里,但小女孩的坚持的做法让人们记住了美好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有时候以另外一种方式而已。

    过客终究是离开了,这过客是鲁迅?还是千千万万个一样的奋进的斗士?我想哪一种答案都不为过,也许鲁迅也是这斗士之一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喵小姐Echo:@喵小姐Echo_a653 对啊,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不忘初心
      • 三叉神经痛: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为一统,管它春夏与春秋。:+1:
        骑鹤上云端:@三叉神经痛 这话虽是鲁迅所言,但也不过是一时的牢骚罢了,实际上鲁迅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 喵小姐Echo:一旦放弃了前进,来时的路也就失去了意义。
        骑鹤上云端:@喵小姐Echo_a653 对啊,这是我写文章时候忽然悟出的道理

      本文标题:鲁迅的碎碎念——《野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obv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