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家庭教育分享!
生涯规划这个概念这几年因为知识付费的普及越来越被人熟知,但是很多人的印象中都是把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联系到了一起,甚至在我们提倡规划从孩子做起时,有些人明确反对,认为孩子不需要做规划。前面的文章,我有谈过一下为什么要帮孩子找到兴趣,涉及的是兴趣在规划中的影响。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生涯规划师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的。
如果我们把人的一生按照生长发展的过程来分一分阶段,大概可以分为这样的五个阶段:生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
“生长”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新生命从诞生到慢慢长大的阶段,这个时间一般是0岁到12岁。在这段时间里,人都是处在孩童时期,天真无邪,正常的情况下都在尽情的释放着本我,享受生活。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还没有意识到什么是人生,更别提什么发展、计划。
那么,作为父母就真的不管了,任由孩子自我发展吗?
我们先把眼光投向生涯规划理念出现之前的几千年中,不管在哪个国家,那个朝代,都几乎有一个共性,书香门第培养的孩子都是从小习文奔着做官去,武将家的孩子从小就习武练剑读兵书奔着上战场保家卫国去的,就连那些世代从医从商的家族也是世袭罔替、代代相传,于是我们在历史上很容易找到各种各样的家传世袭技能。
但是到了近代,所有的人都是奔着一个方向,上学读书考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学什么先不管,考上了再说。考不上呢?就只能听天由命,自找出路了。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安身立命的人。
为什么现代的教育如此普及,人们却更多了迷茫呢?差别就在于有没有规划。
以前的父母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要培养当医生的,他就不会用一个要做画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己的孩子,同样一个按书法家的标准被培养的孩子也不会被父母拿去跟一个准备培养当武将的孩子比武。各得其所,各有所长。
但是现在的孩子呢?不管孩子的天赋是什么,未来会从事什么职业,在18岁之前都是被同一个标准在衡量孩子的优秀与否,你认为合理吗?
假如父母们都具备规划意识,在孩子最绽放的年纪细心观察,科学求证,找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从小就给孩子做规划,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你还会因为孩子的成绩焦虑吗?不会,你只会想尽办法去把孩子往适合他的方向培养和塑造,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能力才是你关注的重点,其他的都可以不用太紧张。
同时越早进入有规划的培养,越有利于孩子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内在动力的提升,换句话说也就是孩子越容易自动自发的学习。
“探索”,当孩子上了初中,来到12岁到18岁这个时间段也就进入了我们常说的青春期。
在这个时间里面绝大部分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随着知识、见识以及人生经验的增长他们对未来也有了一些思考。
比如说,他们会开始思考将来的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同时也会随着学业的深入开始思考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而随着高考的改革,高一的时候就要考虑选科了。怎么选科?学了之后向哪方面发展?逐渐就涉及到了更多需要自我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了。
面临这些选择,没有规划意识的家长和孩子都只会根据眼前的学习成绩来选科,到最后往往因为错误的预估,导致后期高考志愿填报时的尴尬。很多人因此错误的选择了专业,在一个自己完全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学科艰难的混了几年后,大学毕业随即失业。
如果家长有规划意识,提前利用一些生涯工具为孩子确认自己的职业心向,并带着孩子对具体的职业做了解之后,定位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再根据职业的规划选科,再通过3年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最后考上适合自己的专业,顺利进入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夯实职业基础,这样的人生是否会比随波逐流要好很多呢?
相信你看到这里应该对生涯规划的好处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您的孩子刚好也在这个阶段,我建议您可以根据今天的内容做一次有规划意识的思考,明天我们继续讲生涯规划对于后面三个时期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