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翻腾藏品,看到几件不起眼的小东西,勾起回忆。
文 革后期参加了工作,到单位后整理解放前的刊物,浏览到李济、梁思永等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田野考古发掘的西阴村遗址资料。当时资料匮乏,只能获取大概。看到出土文物里有半颗家蚕茧化石,很是震惊: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化,纤细孱弱的蚕茧竟然能演变成化石!当时的妇人们长期养蚕,蚕茧证实了纺织业的存在,也证明了妇人的地位。我当时(现在还是外行)的感觉:西阴村遗址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社会。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能看的资料比较多了,又看到较为详细介绍西阴村遗址出土文物情况的资料,资料介绍了陶片、彩陶以及石、骨镞和石质斧、皿、锤以及骨角质锥、针、簪等遗物,其中有份资料还提到发现一件石祖。石祖是男性生殖的崇拜物,大约是当时思想禁锢的原因,竟然找不到照片。后来随着开放程度逐渐扩大,才陆续看到了西阴村或其他地方出土石祖的照片。再翻阅资料,始知生殖崇拜的演变,以及代表形式。如果不是开放,还不知道石祖为何物呢!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以前我对西阴村遗址时代的看法是错误的!西阴村遗址应该是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存的中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否则不会有男性生殖崇拜与蚕茧同时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仰韶文化大约应当分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是以氏族制为基础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高级阶段。当时男女协作进行的农业劳动,完成开垦、耕地、播种等。妇女则承担中耕管理,以及收割、储藏、粮食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妇女投入的时间和劳动量是最多的。平时的饲养家畜,由妇女担任。老人、妇女和小孩去采集野菜、野果。妇女还负担着生儿育女、制造部分工具、陶器制作、制备食物、纺线、织布、缝纫衣物及其他繁重的家务劳动。男子承担着狩猎、捕渔等生产活动,收获比不上农业和饲养家畜牢靠。整个经济生活中妇女起着重要作用,她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比男子要高。中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家族公社发展了,男人承担更多的职责,社会性质逐渐转向父系氏族,多数地区已经形成父系制。农业的发展,仅靠妇女难以胜任,男子逐渐放弃渔猎,投身于农业生产,渔猎降为相应的次要地位。尽管这个期间,氏族中的老祖母以及富有生产和社会经验的妇女仍享有很高的威望,但由于男子经济地位的改变,一夫一妻制的流行,父权制的确立,他们中的一些对氏族有贡献、有威望的男子涌现出来。他们可能被选为氏族首领、部落酋长,率领办理全氏族、部落的内外事务和生产斗争,男子在氏族、部落中或社会上的地位逐渐提高。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经发展起来,父权制在各地区都已确立,大部分地区已开始达到酋邦 (或古国)阶段。综合资料证明了这一点。
在单位第一次出差就到了夏县,地点在县文管所院里。院子不大,工作之余踱步就进到文管所里。所里文物都放在盒子里摆在架子上,桌子上零散堆着一些。保管员说:值钱的东西都放在侯马考古所,不值钱的一般的才放在这里;桌上搁着的是西阴村附近老乡从农田地头里捡拾交上来的。出于崇敬,我厚着脸皮要了一小块彩陶,收藏于家中,成为我的第一件收藏品。由于对石祖的好奇,平日里多加了留意,终于收藏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石祖,虽然不是西阴村遗址的,但也是晋南一带的。在原始社会那个时代,把一块石头打砸成长条,再用石质工具研磨,直到成型,得费多大功夫!可见崇拜的力量之大!后来,又收集到一枚山西本地的蚕蛹玉雕,大约是商时期。证明殷商时期的蚕丝生产不仅延续下来,并且一部分人赖以生存,所以用玉雕的形式来祈祷保佑蚕丝业。另外,再加上藏家根本看不上眼的几件石斧、石锛、骨刀、玉贝布等,可以构成一个小小的西阴文化系列了。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藏品故事_西阴村小系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