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完《当我遇见一个人》结尾处的观点,思考了很多。
李雪说,父母若对金钱没有匮乏感,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孩子,孩子未来和金钱的关系自然轻松丰盛。保护孩子的潜意识不被写入限制信念,他未来的发展就不会受制约。
我想能做到这些真的很难。
我们的父母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存与生育,童年在农村走过来的80后,很少有父母的认知可以对金钱没有匮乏感,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在孩子面前不提“你要节约,赚钱不易,我们家是这样的情况,你要懂事” 这样的语言是不是很熟悉?
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这点首先需要父母对自己的想法诚实,特别是在养育过程中诚实。
比如像李雪提到的,当孩子有欲望想要那辆玩具车时,妈妈可以真实的去看到这种需求,(虽然孩子并不知道多了一辆对于玩耍频率来讲可能造成浪费)并真实的面对自己并不想给孩子买的这种想法,而不要无视它,把这种能量转换到评价甚至批评孩子的行为上。“你已经有很多玩具车了,为什么还要,你玩两天就不要了,不知道这样很浪费钱吗”?
这样让孩子感觉到“我错了,我有需要本身就是错的”“我不应该不懂事”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很小的时候,妈妈给了我一些钱,让我去上学回来的路上买盐,我把这些钱买了花生吃,(小时候对于吃的一直是有一种渴望,和我一样拥有农村童年的小伙伴们在成年后的回忆时,都曾经对吃的很渴望,未成熟的枇杷、刚结果的胡豆、掏鸡窝、挖折儿根放点盐就能吃下肚等等)回家后主动给妈妈跪下,就是在意识到家里并不富裕的时候。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家里挺有钱的,直到某一天我妈告诉我,说了“家里没钱,并不富裕”这样的话,我的心理落差感非常的大。
李雪分析得很到位,我们经常被教育要节约是美德,这也是一种思想上的限制,就像我一个同学,从小她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就是接受这样的熏陶,所以养成的习惯就是无论在哪个环境下,放水龙头的水都会故意控制水量,很小很小的水流来洗菜洗手,反观她找的另一半,原生家庭也是差不多的,而她新组合的小家庭中,两口子也是老实本份将时间出卖给雇主,扮演得老实本分的沙和尚,对于创业做生意等只会偶尔想想,没有实际行动。而她们家却出于亲情借款给亲戚20万打了水漂。
她的女儿在她的教育下,我想,有些东西是没有自然轻松的丰盛流动的。
就像我的从小到大,父母无意识的“教育洗脑”,会限制不敢去挑战做生意,怕失败。接收的讯息是:赚钱很辛苦的,在两年前带着不确定性去挑战销售行业,在两年后因长时间熬夜才能换取高额工资,似乎又给我实现了“自证预言”,看吧,那些声音说得没错,我干不了大事,我不能像那些优秀的人一样,事实证明我想要获得高回报,只能靠出卖更多的个人时间,用身体的健康来换取。
这是一种投射,投射的潜台词是“我和我父母是一样的,无法超越他们”
我无法像羡慕的那些人们一样,认为我自己不值得。
在我与家人分析他的父亲时,那个年代同时做水果摊贩,和他父亲同时入行的人,现在家庭基业很大,做大做强了。而他的父亲一直是老实巴交的处事方式(不是指这个完全是缺点),现在年纪大了,依然是勤勤肯肯的出卖劳动力,做点小买卖。
在我销售体验的巅峰时刻,能明显感觉信念带来的好处,那就是“我可以做TOP,这周我是第一名,这个月我一定可以拿到最多资金”,然而意向客户就真的在那个月主动上门。
从小被植入的信念太过根深,反观从出身社会后,似乎我也一直在反向制约,但还不够, 需要经常给自己洗脑:“我值得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健康”,
远离焦虑,让它走远些。
我只有先调整好自己,获得稳定的人格,那么在教育下一代时,才能避免很多误区。
要尝试在生活中发挥我的长处,细腻地观察自己对财富的各种感觉,当我看到这种信念时,希望他们真如李雪如示,它们会消融。
当如实地活在真相中,拥有真正的智慧时,希望真如自证预言那样,金钱自会追我而来,取之不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