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理智
-3-
一个人未来能去哪里,不是靠想象,而是靠今天你都干了什么,干得怎样?我们的生活状态不是闲暇、懒惰,不是舒适、稳定,相反,是要在赤手空拳时厚积薄发,是要保持随时学习的能力,敢于涉足未知领域,身临其境,由此触发自己的感悟,继而获得“转知成智”的思想性提升。
对于人生过半才开始自学绘画的小白来说,我倒是很喜欢董其昌所说的:“宇宙我手中,眼前无非生机”一语。心境自空,万象自露,时至今日,临摹名家作品已超过400多幅(319+80幅石涛作品+4幅陈洪绶作品),归集图片整理文字,循循渐进,细微之处,临摹过程中总是在与画家做着思想上的双向交流。
《礼记•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是说别人聪敏,一学即会,我加上百倍、千倍的努力,急起直追,不愁赶不上。要有恒心,逐日读书、绘画、练笔并行,细水长流着,“眼力”与“笔力”必能相应提高,等积累功深,自然学业日进,熟以见巧,即使本身的资质差一些、出发得晚一些,也一定会有成绩的。
清李光地云:“凡人一艺之精,必有几年高兴,若迷溺其中,见得有趣,方能精。如先存一别有远大,何必在此驻足之意,断不精矣。”(清周永年辑《先正读书诀》)这话说明凡是有爱好,必须笃嗜成迷,始能深入其中,获得精诣。若浅尝辄止,又弃而他往,则决不能精。
“曾参《秋水篇》,懒写名山照”的董家山水少有长卷,虽小格局,但荒斋菜脯一席地,也可以是一片大宇宙。
董家山水,“多是小山幽邃,清秀淳雅;多是断云残树,给予特别的生命关怀;多远山点小树,平坡立古松,近坡景境空旷,秀骨天赋,自成一圆满世界。”
回过头来再多次翻阅董其昌作品及相关资料介绍,理智想用自己写下的文字来做个小结:
“在浮云深处聆听你心,不留恋时光铺展的纸笺。抖落片云牵绊,是眼中的楼台,笔下的山水,在试吹管弦。
云山缥缈不重叠过往,一阵微雨可撩人情思。在缘分引领下,低诉缘起的从前。翠浪光影里,轻舟听渔歌。
浅水寂寥小景,就在檐外。小树山幽,像一场痴情的相遇,滋润着时间的流转,切入真实存在,品读画中淡香素影的独白。
细入笔,云徜徉,丝丝飞白,轻轻地旋笔盘带,点染皴擦。在虚实缠绕中,在心灵照拂下,读出画中光而不耀的感觉。”
-4-
朱志良先生在《南画十六观》一书第九观详细介绍了董其昌“无相法门”的特点,即通过:真性惟空、无法可说、懒写名山、无纵横气、放大光明、气韵不可学等六个方面来呈现,理智根据自己的阅读视角与喜好,把它们整理出以下几个粗略脉络,仅供参考,有些内容根据需要亦做了相应拓展与补充:
(1)《桐阴论画》引董其昌云:“不读书,不足与之言画。”
他在一则画跋中写道:“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以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万卷书,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属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每朝起看云气变幻,绝近画中山……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在董其昌看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是握住时间权柄的人。他的意趣在“四时之外”,不是要做在世界背后控制时间的神圣,而是淡去时间,切入世界真实。
(2)皴法服务于画家心性,心性所致,随意抽出,细雨淋墙,山体疏疏落落,若有若无,似近实远,骨鲠自立,又娉婷袅娜,萧疏中着有妩媚,清妍中饶有便秀。山体通灵,宇宙为此空明。这就是董其昌特有的“作明”的功夫。
董其昌对山水皴法的看法值得重视,皴法为山体轮廓,山赖之以成,但处理不当,这皴线编便成为条条绳索,捆束着灵心。
(3)董其昌的画有明显的“萧散”的特点,他的山水优游于紧松聚散之间:看起来弱,其实有内在的骨力;看起来散,其实有内在牵连;看起来浅浅的景致,其实有深蕴。他的画有水性,是柔弱的、细密的,甚至是缠绵的,虽柔弱如水,却有坚韧的力感,表面上细密如丝,却有大斩截,在缠绵中有潇洒,有沉着的意味。
(4)董其昌的画作就是岭上多白云,玩白云的游戏,没有白云就没有他的画,他的山水境界在白云中腾挪,也在白云中寓以神秘,在白云中实现人天的共合,在白云中融入一体的荡漾。云山雾气,并非是其所追,其所追在灭没,在不沾滞,在无确定感,在远离尘缨。
董其昌的《秋山高士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并无高士,几株树,几抹山,便成空阔景,乃仿云林之作。他的画总在收放之间徘徊,画中何所有,岭山多白云,他在飘渺中铸造他的意象世界。
他说他作画是“开此鸿蒙”,开一片世界,代乾坤作语,故虽小小之作,也要极尽腾挪。他的画极具荒率之美。
“深厚难而荒率尤难”,此乃黄宾虹评董其昌语。(注:黄宾虹1865~1955年,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山水画一代宗师。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画家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5)董其昌论画道,若以一句话概括之,就是八还之道,返归真实之道。不要为外在的表相遮蔽,绘画不是“造型”,不是“图像学”,不是画外在的物,而是要表现生命的真实,这乃是画之本。
(6)陈继儒说董家山水“少有长卷”,这是事实,山川绵延的状态在董其昌画中并不多见,他的画往往是一抹山色,一汪水体,他的画多是小格局,几笔凹凸,一抹闲云。
董其昌在一幅《仿云林山水》的题诗中说:“云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江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注: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画家,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
(7)董其昌的山水立轴,在画面的突出位置上,一般都是画有高树,树不多,一株两株不等,但处理得非常精细,疏树往往是他的画眼,如同一颗观照的心灵,俯视苍穹。光影的变化,空间的感觉,虚实的落实,画的主体位置,都在这疏密阔落中得到表现。
董的画不在实,而在虚,是一片平和、干净、空疏的虚,以简疏之笔,去体会黄家山水浑厚华滋的意味。董不在厚,而在静,以散淡的精神去活化倪家山水的灵气。
(8)追求光明感,是董其昌山水的重要特色,也是他的绘画生命价值的落实。他的画绝无墨猪的现象,总是画得很干净,很通透,光影的变化成了他的形式法则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之一。
董其昌追求一片天光浮动的境界。他的画,总是溪山清旷,境界超然,有一种“宇宙的视角”。画中几乎没有人,但将自己放在天地宇宙中,心灵与之流动。他的画静气袭人,却富有内在的流动性。他如一位围棋手,画面总是有很大的气场,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气眼多,做得大,有蹈虚入无的韵味。他的画是中国山水画真正的“宇宙流”。
(9)董其昌的平淡思想,他的画有一种“淡香素影”,广州美术馆藏其《江南山水图轴》,自题:“屿鸟鸣孤影,汀蘋淡素香。晓来江上树,叶叶是新霜。”
他的画充满这样的素香,缱绻的是香气幽影、弱草扶风、轻云荡漾,笔不吃纸,轻轻地划过,没有急风,缓缓地飘动。色淡黄,秋色不浓也不轻,天高阔,天气似冷尚不寒,林已萧疏,不葱茏也不凄凉。他的画没有大阵仗,多是柔和的工夫。他的山水之法,如人物画中的白描法,入笔细,但丝丝飞白,极有韵味。
(10)“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这八个字为董其昌毕生所服膺,也可以说是他艺术思想中的生命体验论。“凡人居处,洁净无尘溷,则神明来宅。”(《画禅室随笔》卷四)。
气韵在涵养,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人的境界的提升,生命灵觉的培养,乃画道之基元。它包括感受力、想象力,还有生命的穿透力,一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
画家不光是读书,不光是追求画中的书卷气,更需要心性修养的提升,学问不能代替心灵境界的涵泳。
悟不是技巧的等待,而是人的整个生命的功课。更重要的是,于此知识学力之上,还需佐之心性的颐养。
(注:“虚室生白”,意思就是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过来。
“吉祥止止”,意思是喜庆好事不断出现。
人的心如果像空房间一样,清除了杂物和垃圾,把蒙蔽心灵的尘埃扫空,那么心中就会充满阳光,结果当然是一派吉祥。
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这就是“虚空生白”,换一种说法,就是“留白”。)
(未完待读…………)
2022年09月06日
网友评论